“关于诸侯,还剩最后三篇,也就是《益壤》《属远》跟《壹通》。”
益壤是扩大疆域的意思,即扩大淮阳跟梁国的疆域。
这两个地方是关中平原跟山东诸侯国的缓冲地带。
掌管这两个国家的诸侯王都是刘恒自己的人。
淮阳国的诸侯王是刘恒的次子刘武。
梁国的诸侯王是刘恒的小儿子刘揖。
“提高这两个国家的实力,就可以在国家出现危机的时候先让它们挡一挡,不至于让造反的军队直击长安。
当初吕后执政期间,将吕产封为梁王,就扩大过梁国的疆域。”
所以梁国就像是长安的卫兵,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属远指的是朝廷直属的领地太远。
直属朝廷的一块地位于庐江,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庐江、舒城一带。
这块地上的百姓交赋税出劳役,要徒步走上千里,跨越两个诸侯国才抵达长安。
他们不来就是造反,来了,在路上也死的差不多了。
即使到达长安,他们的衣服也破了,绑腿也坏了,草鞋也烂了。
服劳役的人离家,所有人都哭着送行,朝廷派去庐江任职的官员,家人也是哭着送他上路。
两边的人都不愿意。
那里的百姓会为了不服劳役离开当地,跑去投靠其他的诸侯。
长此以往,朝廷的人越来越少,诸侯越来越强,天下怎么不会乱?
“这最后一篇《壹通》,说的是贾谊不同意朝廷修建关口。”
贾谊听说朝廷有命令,要重新修建关口防备山东的诸侯国,他认为不行。
道路不通,增加阻碍,山路凋零,民不出关。
这就等于是把关外的地盘拱手相让了。
如果朝廷建起关卡阻断与其他诸侯国的沟通,那就相当于放任他们自由成长,这怎么可以?
最好的办法不是防守,而是要趁着有能力的时候赶紧动手。
把诸侯国拆分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方法。
“好啦,关于贾谊对诸侯国意见的15篇文章已经大致了解,不知道在同学们的眼中,贾谊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
而且贾谊说这些话的时候,后边的很多事情都还没有发生。”
于丽说完,有个别几个学生跟她互动。
“是一个神采奕奕,斗志昂扬的谋士。”
“还是一个什么都敢说,什么都不怕的大臣。”
于丽没有否认他们的话,每个人眼中的贾谊都是不一样的。
“从贾谊所写的这些文章背后,同学们或许大多都能看到那位奋笔疾书、忧国忧民的臣子。
不管说什么,最后都能拐个弯说到诸侯王身上。
诸侯都已经成了贾谊的心病了。”
“现在诸侯部分说完了,我们继续第三部分,总共9篇。
是贾谊对民生风俗的一些洞察跟提出的看法。”
“这部分其实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不少内容。
比如在讲汉武帝时期的民间风俗时提到的《俗激》《时变》《孽产子》。
还有下放铸币权的三种危害跟七种好处,也是出自贾谊的《铜布》跟《铸钱》。
所以这五篇内容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不过在俗激那三篇文章讲完之后,贾谊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民间的粮食储备不足。
针对这一情况,他写了《忧民》跟《无蓄》两篇文章。”
这两篇讲的内容也比较简单,就是国家的粮食储备少。
古代的帝王治理国家,人民耕种三年就能剩余一年的粮食。
耕种九年,就能剩余三年的粮食。
大禹时期遇到九年水灾,商汤时期遇到七年旱灾,田里颗粒无收,但百姓们面无饥色,路上也没有乞讨的人。
在古代,国家没有九年积蓄叫不足,没有六年储备叫紧急,没有三年储备,国家也就不叫国家了。
而汉朝建立已经30年了,可天下的积蓄缺乏,粮食少到了极点。
一旦遇到欠收的年份,穷人不借钱卖粮,全家就会陷入饥荒。
遇到天灾,粮食绝收,百姓就只能卖儿卖女。
“按照自然规律,五年一次小饥荒,十年一次凶灾,三十年一次大饥荒,一旦发生方圆三千里的大旱,国家该拿什么救济天下,边境上驻扎的几十万大军一旦没有粮食又会变成什么,这真的太危险了。
如果再严重点,旱灾跟战争一起爆发,那百姓的尸体只会填满沟壑,抢劫偷盗也会相继而起,这样的国家离灭亡还会远吗?
作为天子,整个天下都是你的,这些事情你不操心,谁会替你操心?”
“现在不先做好防范,难道要等到天灾降临的时候,再装出一副吃惊的样子告诉臣下,‘此天也,可奈何?’
贾谊的这些话说出口后,也不知道那时候的汉文帝有没有被吓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