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青砖红砖

「大家大致了解了自己所处时期的砖发展进度后,我们现在来看看砖到底是什么。

砖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烧结砖,主要指的是粘土砖。

粘土砖以粘土为原料,比如红砖、青砖就是粘土砖。

另一种是非烧结砖,以石灰、沙子等,还有工业废料为原料,包括灰砂砖、粉煤灰砖等。

其次,按照孔洞率也能把砖分为三种。

分别是孔洞率大于40%的空心砖,大于等于25%的多孔砖以及无孔洞或者孔洞率小于25%的实心砖。

非烧结砖不需要通过高温煅烧,通常是经过压制成型,然后在常压或者高压的条件下配合蒸汽或者自然养护制成的。

比如最早的土坯,它就是没有经过煅烧,而是直接用泥土捏制晒干而成的。

有关非烧结砖的我们暂时不讲,下面讲讲青砖跟红砖。

根据目前考古挖掘,我国最早的砖是红砖,即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烧结砖残块。

而青砖的历史同样也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既然明明是红砖出现的更早,那为什么最后反而是青砖被大量用于建房呢?

这其中的原因还跟青砖、红砖的质量以及思想有关。

青砖跟红砖都是以粘土为原料烧制而成的。

但红砖的原料不止粘土,还包括页岩、煤矸石等。

两者都需要用到的粘土中含有铁。

在烧制过程中,高温且具有充足氧气的条件下,铁最后会被氧化成三氧化二铁(Fe?O?)。

(3Fe+2O?=Fe?O?,条件点燃。

4Fe?O?+O?=6Fe?O?,条件高温。)

而三氧化二铁是红棕色的。

所以红砖是在烧制完成后,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自然冷却生成的。

但如果是在烧制过程中就开始往窖内淋水,由于窖内温度很高,水会变成水蒸气,阻绝空气的流通,这样窖内就会出现一个缺氧的环境。

砖中的铁由于缺氧会出现不完全氧化的现象,即生成氧化亚铁(FeO)。

(也有说法说是在烧制完成后再淋水。)

而氧化亚铁是一种黑色粉末,再跟柴灰等各种物质混合在一起,就成了青灰(黑)色。

所以青砖是在烧制过程中,通过缺氧冷却生成的。

古时候生产的红砖跟青砖相比,它的产量虽然大,但是质量却不如青砖好。

而且红砖在没有保护的前提下,容易受到风雨侵蚀出现掉色、剐蹭等情况。

当然也不是说红砖完全不好,红砖也有它的优点。

比如它具有一定的保温隔热以及隔音等优点。

而青砖呢,成本高,产量低,烧制过程也比红砖麻烦。

但它结实密度大,不仅透气性、吸水性好,还抗氧化耐磨损,千年不腐。

(红砖烧制需要的温度是900摄氏度,青砖需要达到1000摄氏度左右。

以古代的技术,把窖内的温度提高100摄氏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虽然青砖烧制较为麻烦,但也正是因为它多出来的这道工序,让它有了较好的耐风化、耐水性。

从古至今,中国人对质量可以说都有种特殊的偏好。

再加上一些思想影响,比如五行、阴阳等,青色属水,红色属火,水在古人眼中那是极极好的,火就不是了。

还有儒家思想的影响,因为儒家推崇简朴、中庸之道等,所以过于绚丽的红砖并不符合古人的审美。

而青砖的颜色看着更为稳重、大气,更符合古人喜欢素雅的风格。

所以我们的老祖宗们尽管知道青砖烧制更为麻烦,但他们依旧在红砖跟青砖之间选择了青砖。」

没错!

众人听到投影中说到质量时,纷纷点头。

没人不喜欢质量好的东西。

红砖跟青砖比,太脆了。

又不是所有人都没见过红砖。

尽管红砖烧制简单又大量,但用红砖盖的房子,过个几十年,就会出现各种问题,不好保存。

这种质量不好的,产量再多又有什么用!

反正他们是不太能看得上红砖。

能用上青砖的话,他们都不会选择红砖。

再者,不说他们不会给自己选低质量产品。

更要命的是他们如果给富贵人家、皇家贵族做,那更不能用低质量产品了。

这要是因为质量不好闹出什么事了。

丢命的可是他们!

至于中间出现的各种奇奇怪怪的符号,大家一致略过。

看不懂看不懂,他们自己懂那个烧制过程就行了。

有些新知识不是他们想补就能立刻补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