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名田制

“当一切权力都回归本质的时候,那就是金钱的来源与去向,简单而言,就是收钱跟分钱。”

“从财政的角度看待王朝周期律,即最开始的新朝建立,地广人稀,人人都能分到属于自己的土地,紧接着是贫富差距的加大,土地兼并的出现。

当问题发展到极致时,贫民失去土地,大量的土地被掌握在地主、豪强贵族跟官僚的手中,国家收不到这些人的税,只能加重对百姓的赋税。

可失去土地的多数百姓根本无法承担繁重的赋税,所以国家的负担会越来越重,国家的财政也就会出现危机。”

“这时候,会有人站出来实行经济改革,改革的目的就是让富人把该交的税全交出来,成功的话朝代就能延寿,失败的话朝代就会暴毙。

但不管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改革的成本依旧会被慢慢地转移到贫民身上,直至底层百姓彻底活不下去。”

国家没钱就做不到它本该做的公共性事业,所以每个王朝末年都会天灾频繁。

不是天灾突然变多,而是国家没钱,无法赈灾,问题得不到解决。

底层百姓也没钱,为了生存从而爆发起义,天下大乱,人口骤减。

然后新的王朝从废墟中建立,重新分配土地。

这就是从国家财政视角看待中国古代的王朝周期律。

“秦汉之际,天下大乱,从陈胜吴广起义,到项羽杀降20万、入屠咸阳,再到荥阳对峙、垓下之围,死于战乱的百姓数不胜数。

等到天下平定,汉朝初兴,战争却依旧没有停歇,刘邦削除异姓王,平定叛乱,连年的战争还夹杂着天灾人祸。”

于丽讲到这儿不得不平复一下自己的心情。

那个时候的百姓们太苦了。

翻开史书,灾年之后记录的仅仅是一句人相食,一句死者过半。

这短短的几个字代表着无数人的生命终结,又无法描绘出那个时代的绝望。

“百姓们需要安抚,而安抚百姓的最好手段就是给予土地。

那么汉朝建立的时候,有可分配的土地吗?有。”

第一份土地,来自已经死去的秦朝皇族、贵族和大官僚。

“他们消失后,大量的土地空出。

这些土地多位于咸阳周边,再加上被收归国有的全国各地的山林湖泽,这些就是公田。

皇家是公,所以这些土地名义上是公,实际上是新晋统治者西汉皇族刘家的私田。”

刘邦在这些土地上设置农官,然后把土地租给农民收取地租。

也就是说皇帝一家是最大的地主。

第二份土地,属于功臣集团。

“跟着刘邦打天下的兄弟们,被刘邦封百户、封千户,最高的甚至封到了4万户。

所以天底下的大量土地都被分给了功臣集团。”

第三份土地,属于前秦的旧地主。

“刘邦继位后,曾昭告天下,凡是因为叛乱逃亡的人,现在天下平定,允许他们各回各家,复故爵田宅。

所以秦朝的旧地主们成了汉朝的新地主。”

第四份土地,属于退伍的官兵。

“战争结束了,官兵也就没了继续存在的意义。

功臣集团吃肉,他们跟着喝汤,所以也能分到一点土地回家。

这就是西汉王朝最核心的土地制度——名田制。”

名田制来源于商鞅,核心就是土地私有可以买卖。

秦国变法时,土地分配有两个部分。

一个是基本田,即授田制,国家会把土地分给平民,甚至是外来者,确保百姓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另一个就是军功田,按照军功授爵制度,上战场砍的人越多,就能分到越多的土地。

(授田制是土地国有转向土地私有的一个参照。

但授田制本身是土地国有还是土地私有目前还存在部分争议。)

“汉朝建立,基本照搬了秦朝的制度,但西汉的名田制跟秦朝的名田制并不相同。”

第一,西汉的名田制只按照开国时的军功爵位授田,并不会给百姓们分配基本田。

第二,授田标准远远超出实际需求,给土地兼并留下了巨大的操作空间。

“根据周朝的等级制度,这个制度基本可以对应到20军功爵位制。”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除了天子,剩下的4个等级中,诸侯可以对应19和20级,这俩是最高的侯爵阶级。

19是关内侯,20是彻侯,为了避刘彻的讳,彻侯也叫通侯或列侯。

10级到18级,在秦国既是爵位也是官员的职位,可以称为卿爵,是真正的统治阶层。

5到9级,可以称为大夫爵,是爵位里的中等存在。

1到4级,可以称为士爵,是爵位里最低等的存在。

“西汉初年根据军功爵位给百姓分田跟宅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