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辣酱风云(上)

林卫东虽然心情沉重,但还是礼貌回答:“老师傅,我们主要用的是本地红旗乡产的朝天椒,香而不燥。”

“哦?配料表我看一下。”老者推了推眼镜,看得颇为仔细,“嗯,没有添加那些乱七八糟的色素和防腐剂,挺好。现在很多小厂子,为了颜色好看和放得住,可劲地加东西。”

胡科长见状,皱了皱眉,似乎嫌这老者多事。

老者却不在意,看向胡科长,语气平和地说:“小胡,百货大楼引进新品,丰富市场是好事。我觉得这辣酱看起来不错,价格也实惠,应该很受老百姓欢迎。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嘛,能给年轻人行个方便,也是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胡科长脸色变了几变,似乎认识这老者,而且对其颇为忌惮,脸上的倨傲收敛了不少,挤出一丝笑容:“孙工,您说得对,说得对。我这也是按章办事……既然您开了金口……”他转向林卫东,语气缓和了许多,“这样吧,林老板,保证金可以先交一半,另外一半从后续货款里抵扣。不过柜台位置,可能就得偏一点了。”

峰回路转!林卫东虽然不明就里,但立刻抓住机会:“多谢胡科长!位置偏点没关系,只要能让我们的产品上架,我们就有信心卖出去!”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胡科长又客套了几句,便借口有事离开了。

周老板长舒一口气,对林卫东低声道:“卫东,你运气真好!知道刚才那位是谁吗?孙维民,孙工!原来是省食品工业研究所的顶尖工程师,享受国家津贴的专家!虽然退休了,但在省里商业系统和食品行业,说话很有分量!胡科长不敢不给面子。”

林卫东心中一震,连忙起身,走到孙工程师桌前,深深鞠了一躬:“孙工,刚才真是太感谢您了!”

孙维民笑着摆摆手:“不用客气。我也是实话实说。你们的产品包装规范,配料表干净,这在现在的小厂里很难得。是做实事的样子。”他顿了顿,问道,“我看你们这生产标准,是请人指导过?”

林卫东心中一动,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老实回答:“没有,都是我们自己摸索,参照一些资料定的标准。不瞒您说,孙工,我们现在最头疼的就是技术不稳定,有时候批次不同,口味会有细微差异,而且保质期也不够长,不敢往更远的地方卖。”

孙维民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知其然,还想知其所以然,不错。食品工业,看似简单,里面的门道深着呢。杀菌温度、灌装密封、配料配比,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林卫东心脏砰砰直跳,一个大胆的想法冒了出来。他深吸一口气,语气无比诚恳:“孙工,我们厂子小,资金也有限,但我们是真心想把‘万家香’做好,做成一个能让老百姓放心吃的牌子。您……您能不能屈尊,给我们指点指点?哪怕只是去看看,提点意见也行!”

赵大海和周老板都愣住了,没想到林卫东会直接开口请人。孙维民可是省里的专家!

孙维民看着林卫东年轻却写满真诚和渴望的脸庞,又看了看手中那包辣酱,沉吟了片刻。他退休后,谢绝了不少大厂的高薪聘请,就是嫌麻烦,图清静。但眼前这个年轻人,和他这个充满草根活力的小厂,却莫名地让他产生了一丝兴趣。

“指点谈不上。”孙维民笑了笑,“不过,去看看你们是怎么‘摸索’的,倒也无妨。”

孙维民说到做到,几天后,真的坐长途汽车来到了江城的“万家香”食品厂。

当他看到那简陋的厂房、老旧的设备,以及工人们虽然努力但明显不够规范的操作时,并没有流露出任何轻视,反而看得更加仔细。

他抓起一把准备投入生产的干辣椒,看了看,闻了闻;他观察着工人熬制酱料时的火候控制;他仔细检查了灌装机的密封环节;他甚至亲自品尝了不同批次生产出来的辣酱。

林卫东和李秀兰全程陪同,心情忐忑。

考察完毕,在办公室里,孙维民喝了一口李秀兰泡的茶,缓缓开口:“问题不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林卫东心一紧。

“但是,”孙维民话锋一转,眼中带着光,“底子不错。尤其是你们有这个心,这点最难能可贵。”

他开始一一指出问题:“辣椒预处理不到位,影响香气和口感稳定性;杀菌全靠经验,温度和时间不精确,这是保质期短和存在安全隐患的关键;灌装密封性检测手段原始,漏气率肯定不低……”

每一个问题,都一针见血,听得林卫东和李秀兰额头冒汗,却又茅塞顿开。

“孙工,那……这些能解决吗?”李秀兰急切地问。

“能。”孙维民肯定地点点头,“不需要立刻更换昂贵设备,可以在现有条件下进行技术改造。比如,设计一个简单的辣椒清洗和烘干流程;给杀菌锅加装一个精准的温度计和时间控制器;做一个负压检测水箱,用来挑出密封不合格的产品……这些花不了太多钱,但效果立竿见影。”

林卫东大喜过望:“请孙工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