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0章 深入的思想交流碰撞

“我也没完全开玩笑。”陈浩收起笑,“你说占时间,那我问你,过去三个月里,参加过两次以上文化活动的人,绩效平均提升了多少?”

没人回答。

娜娜接口:“根据统计模型推算,参与度较高的成员,任务完成误差率降低百分之十八,协作请求响应速度提高百分之十二。”

“而且。”她继续说,“人类历史上多次社会转型期,文化活跃度与系统稳定性呈正相关。例如地球二十一世纪初的城市社区重建项目中,艺术介入使居民冲突发生率下降百分之四十。”

“你是说……”有人迟疑,“搞文化,其实是在保生产?”

“准确来说,”娜娜说,“是在维持人的可持续运转。”

短暂的沉默后,有人低声说:“难怪每次活动完,第二天干活脑子清楚些。”

“可不是。”陈浩耸肩,“天天拧螺丝,谁顶得住?总得有个出口。不然迟早有人一边拧一边哭,然后把扳手砸墙上。”

又是一阵笑,但这回带着点共鸣。

卡尔这时站起身,走到白板前看了看那几个分类,拿起笔圈住中间一块。

“我看重点不是搞多大场面。”他说,“而是能不能连起来。比如这个月的主题是‘记忆’,我就找十个老员工录一段话,讲他们第一天来基地的样子。下个月是‘工具’,就让每个人带来一件用得最久的东西,现场演示怎么修、怎么改、怎么舍不得扔。”

小主,

“然后呢?”苏珊问。

“然后把这些东西集中展示一周,旁边放二维码,扫了就能听故事。”卡尔说,“再往后,可以让新人选一个老物件,继承使用。用坏了,修好,再传给下一个。这样不就串起来了?”

“文化周期。”陈浩念了一遍,“听着像个病,但还挺贴切。”

“关键是简单。”苏珊点头,“不用大张旗鼓,也不用审批流程。谁有兴趣谁上,谁有东西谁出,谁有时间谁听。”

娜娜同步更新侧屏投影,实时生成一张结构图:三大板块并列,下方延伸出若干可行路径。

“已建立初步框架。”她说,“建议命名为‘循环文化机制’,优先试点方向为‘个人物品传承计划’与‘日常声音存档工程’。”

“名字太长。”陈浩说,“叫‘传声筒’怎么样?又土又直白,一听就知道是拿来传东西的。”

“或者‘旧物会’。”苏珊笑,“反正大家最爱捡便宜。”

“那就两个都用。”卡尔说,“主名称叫‘传声筒’,下面分栏目,比如‘旧物会’‘手艺角’‘夜谈场’。”

讨论的热度明显变了。不再是你一句我一句地试探,而是有人主动提细节,有人补充执行难点,还有人已经开始商量第一期该从哪个环节启动。

陈浩站在白板前,笔尖停在半空。

“第一件事做什么?”他问。

“先收一批东西试试。”苏珊说,“不限大小,不限用途,只要主人愿意讲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