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恶魔的末路:悍匪周克华八年亡命录与世纪追捕

他的反侦查手段也日趋完善:警方在其遗留的窝点发现了多套用于伪装的衣物、眼镜和假发。

更令人震惊的是他的藏身之所——岳麓山公墓的废弃墓穴。

在那里,他用睡袋栖身,旁边整齐摆放着压缩饼干和矿泉水,石台上刻着记录逃亡天数的“正”字。其心理素质之强悍、性情之冷酷,可见一斑。

并案侦查与刻画罪犯

面对如此狡猾、凶残的对手,警方展开了旷日持久而艰苦卓绝的追捕。

系列案件发生后,公安部高度重视,迅速协调重庆、湖南、江苏等地警方成立专案组,进行并案侦查。

通过对现场弹壳的弹道比对,警方确认多地案件为同一支仿五四式手枪所为,判断系同一犯罪嫌疑人所为。

专家们通过对作案手法、选择目标、逃离路线等的综合分析,为嫌疑人进行了精准“画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犯罪嫌疑人应为中年男性,单独作案,心理素质极稳定,熟悉枪支使用,有极强的反侦查能力,很可能有犯罪前科,活动区域与长江沿线有关。

海量排查与线索突破

警方投入了巨大人力物力,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海量信息排查。在长沙案发后,专案组调阅了全市可能相关的数千个监控探头的数万小时影像资料。

侦查人员日夜不休,一帧一帧地查看,终于从一个模糊的背影中,捕捉到了嫌疑人一次极其短暂的、未做伪装的正面影像。

这是追捕行动的重大突破。

与此同时,技术民警对周克华在南京墓地藏匿点遗留的矿泉水瓶、食物包装等物品进行了反复勘验,成功提取到了宝贵的DNA样本。

通过与前科人员数据库进行海量比对,警方最终于2011年底,锁定了一名曾多次因非法持枪被判刑的重庆籍男子——周克华。

至此,这个隐藏了八年的恶魔,终于浮出水面。他的照片被迅速下发至每一位参战民警手中。

收网前的较量

2012年1月南京枪案后,警方判断周克华极有可能返回其熟悉的重庆地区。一张无形的大网在山城悄然撒开。

警方对周克华可能接触的关系人进行了严密布控,其中就包括其女友张贵英。

通过张贵英,警方掌握了周克华为其购买手机卡等重要信息,并获悉他“还要再干一次大的”的企图。

8月10日“沙坪坝案”发生后,虽然周克华再次逃脱现场围捕,但警方通过视频追踪,成功锁定了其最终消失的区域——沙坪坝区歌乐山一带。

4万军警民众参与了随后的大围捕,对歌乐山进行了地毯式搜索。然而,周克华却如同幽灵,再次突破封锁,潜入市区。

警方随即调整策略,将重点放在其可能现身的关系人住地和社会关系网周边,进行蹲守和控制。

最后的48小时

周克华生命最后两天的行踪,清晰地勾勒出一个末日悍匪的疯狂与绝望。

8月12日:他出现在重庆市渝北区一家健身中心,冷静地锻炼身体,保持体能。

8月13日:即被击毙的前一天,他竟公然前往江北区观音桥商圈,在人来人往的商场里购买了新衣新鞋,并到电影院连看了三场电影。

在《听风者》的音效掩护下,他或许在擦拭手枪,构思着下一次犯罪。这种超乎常人的心理素质,令人胆寒。

8月14日凌晨:他出现在童家桥,目的是前往与女友张贵英约定的地点见面。他自以为行动隐秘,却不知自己早已是瓮中之鳖。

尾声:反思与警示

周克华伏法,大快人心。但其案件留给社会的思考却是深远的。

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蜕变成冷血悍匪,其间经历了梦想的破灭、法律的屡次惩戒、生活的重重打击,但其个人扭曲的价值观念、对暴力的崇尚和对法律的蔑视,是导致其走向毁灭的根本内因。

此案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如今,遍布城乡的“天网”监控系统、更加严格的枪支弹药和危爆物品管控、快速反应的跨区域警务合作机制,都已成为守护公共安全的铜墙铁壁。

周克华的覆灭,在中国,任何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都绝无可能逃脱法律的严惩。

这条用鲜血和生命验证的真理,将永远高悬于每一个潜在犯罪者的头顶,昭示着正义的不可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