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修武县机井双尸案侦破始末:DNA技术锁定已故十年元凶

仅仅三分钟后,另一名目击者也证实了此人的存在。而到了12点18分,有路人经过时,只见一辆自行车翻倒在地,正是魏淑敏的车,那个神秘的光头男子已不见踪影。

此人的嫌疑急剧上升。

第五章 池塘证物

警方再次细致勘查现场,发现了一道新鲜的自行车轮胎印迹,与死者自行车的轮胎花纹吻合。循着这道印记,范新河等人追踪到离案发现场约100米远的一个大水坑(或称小池塘)边。

范新河心中一动,借来铁钩,在水底反复打捞。果不其然,魏淑敏那辆失踪的自行车被从淤泥中拖了下来。

凶手将自行车沉入池塘,是为了销毁证据?那么,被害人的衣物和作案凶器是否也在水中?警方当即决定抽干池塘。然而,池水见底后,除了淤泥水草,别无他物。

凶手心思之缜密,令人心惊。能够冷静地杀害母子二人,带走所有关键物证(衣物、凶器),并处理掉自行车,这绝非普通案犯所能为。

警方推断,凶手很可能就住在附近,熟悉环境,且可能有犯罪前科。于是,关押劳改犯的新河农场,进入了重点排查范围。

经过大量走访和排查,一个名叫梁刚领的劳改犯浮出水面。

他年龄、身高都与凶手画像吻合,且在案发时间段没有明确的不在场证明。更重要的是,警方在他的衣物上,发现了一处绿豆大小的血迹。

当时,DNA技术在国内尚属萌芽阶段。法医王卫华通过对血型的初步检测,得出该血迹为AB型,与魏淑敏的血型相同。这似乎是一个重大突破。

然而,面对审讯,梁刚领坚决否认涉案。范新河也感觉证据链仍不完整,心中存有疑虑。

为了寻求确凿证据,法医王卫华带着从魏淑敏体内提取的精斑样本,专程赴北京进行更先进的检验。

小主,

最终的鉴定报告却让所有人大失所望:梁刚领的血型是A型,而精斑的血型是O型。梁刚领的嫌疑被彻底排除。

案件侦破,一下子回到了原点。

此后的多年,尽管警方想尽一切办法,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案件始终未能取得突破。

它成了修武县公安局档案室里一宗沉重的悬案,更成了像范新河、王卫华等一代办案民警心中挥之不去的结。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法医王卫华。由于当时局里没有专业的物证保管室,他亲手制作了物证保管盒,将那份至关重要的精斑样本以及其他物证小心翼翼地保存起来。

为了防止物证因温度、湿度变化而变质,他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开箱检查,重新整理。这一守,就是二十五年。

二十五年间,科技在进步。只要一有新的刑事技术出现,办案人员就会重新调取这份精斑进行比对。

他们曾耗时一年,辗转多地,找到了当年新河农场释放的48名囚犯(包括已去世人员的家属)逐一提取血样比对,无果;

2010年,焦作市公安局DNA数据库建成,首次比对,无果;2012年,数据库升级,再次比对,仍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