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泡灵果记(上卷)

这日,墨谷子来到一处荒废的村落,村中房屋破败,院墙上爬满了藤蔓,唯有村头一株老槐树下,几丛不知名的草本植物长得郁郁葱葱。此草高约尺许,茎秆纤细,呈嫩绿色,叶片互生,卵形边缘带锯齿,叶面光滑带露,最奇特的是枝头挂着的果实——青绿色的萼筒膨大如泡,中空透亮,恰似一个个迷你的小灯笼,风一吹,轻轻摇曳,水珠从萼筒上滚落,晶莹剔透。墨谷子心中一动,取下竹笠,蹲下身仔细观察:此果萼中空如泡,与那患者身上的水疱形态暗合,按中医“取象比类”之理,形似者或可治其症。他又凑近闻了闻,果实带着一丝清苦之气,苦能解毒,清可祛湿,这般特性,倒与“湿热疫毒”之症相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墨谷子小心翼翼地摘下一枚果实,掰开萼筒,内里果肉微薄,汁液清冽,沾在指尖微凉。他又查看植株的根、茎、叶,根系浅而韧,茎秆断面有白汁渗出,叶片揉碎后气味更浓。他想起《本草图经》中记载:“南方有草,实如泡,味苦,性凉,可解疮毒。”莫非此草便是书中所言的无名仙草?他不敢怠慢,采摘了些许茎叶果实,又挖了几株完整的植株,带回临时栖身的破庙。

破庙中住着几位避疫的难民,其中一位老妇卧在草席上,浑身水疱溃烂,气息奄奄。墨谷子见状,决定先以她为试。他将采摘的天泡果洗净,捣烂如泥,又取少许茎叶煎水,用棉签蘸取药汁,轻轻擦拭老妇的溃烂处,再将果泥均匀敷在水疱上,用干净的布条轻轻包扎。老妇起初疼得呻吟,片刻后竟渐渐平息,呼吸也平稳了些。墨谷子守在一旁,观察药性反应,心中默念:“若此果真能解毒,当在三日内见成效。”

次日清晨,墨谷子解开老妇的布条,只见昨日溃烂处的脓水已干结,新的水疱不再生出,原本红肿的皮肤也消退了些许。老妇醒来,竟能勉强坐起,对墨谷子道:“先生,我身上不痒了,也不那么疼了!”墨谷子心中大喜,又取天泡果,按昨日之法施治。第三日,老妇身上的水疱大多干瘪结痂,溃烂处开始长出新肉,精神也好了许多,竟能自己端碗喝水。

破庙中的难民见此情形,纷纷围拢过来,恳请墨谷子为他们诊治。墨谷子一一应下,每日清晨采摘天泡果,捣烂外敷,辅以茎叶煎水清洗。不出五日,难民中轻症者已痊愈,重症者也渐渐好转。墨谷子细细记录下用药后的反应:此果性凉,味苦甘,外用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收敛燥湿,对水疱破溃、脓水淋漓之症效果尤佳,恰合“湿热疫毒外发”的病机。他又发现,此果新鲜使用效果最佳,捣烂后不宜久放,否则药效会减。因患者身上的水疱如天布之泡,此果又能专治此症,墨谷子便随口称之为“天泡果”,难民们口耳相传,这个名字便渐渐流传开来。

第三卷 巧施妙药救孩童 辨证施治显仁心

墨谷子以天泡果治愈破庙难民的消息,很快传遍了附近村落。这日,一对夫妇抱着年幼的孩子,冒雨赶来破庙。孩子约莫五岁,名叫小石头,浑身布满水疱,尤以面部和四肢为甚,许多水疱已经抓破,脓水与血水混合,糊在皮肤上,孩子双目紧闭,气息微弱,嘴唇干裂起皮。妇人哭着对墨谷子道:“先生,求您救救我的孩儿!我们已经找了三位大夫,都说没救了,您是我们最后的希望!”

墨谷子连忙接过孩子,轻轻放在草席上,仔细诊察:孩子脉象细数,舌红苔黄腻,身上水疱密集,破溃处腥臭,伴有发热、烦躁、拒食等症,此乃湿热疫毒炽盛,兼有机体阴虚之象。若只单用天泡果外敷,虽能解毒燥湿,却恐药力不足,且阴虚之体不耐寒凉,需兼顾滋阴。墨谷子沉吟片刻,心生一计:以天泡果为主药,捣烂外敷,清热解毒、收敛疮口;再取本地常见的麦冬、玉竹煎水,少量频服,滋阴润燥,辅助正气;另取金银花、野菊花煎水,擦拭患儿周身,增强清热之力。

他先让妇人用温水轻轻清洗孩子身上的脓污,动作轻柔,避免触碰破溃处。随后,墨谷子取新鲜天泡果数十枚,洗净后放入石臼中,加入少许金银花汁,捣烂成细腻的药泥。他用干净的毛笔,将药泥小心翼翼地涂在孩子的水疱和溃烂处,薄厚均匀,尤其在破溃严重的部位,特意多加了一层。孩子起初有些哭闹,片刻后竟安静下来,想来是疼痛减轻了。

墨谷子又嘱咐妇人,每隔两个时辰,便用天泡果茎叶与野菊花煎成的药汁,轻轻擦拭孩子的皮肤,保持患处清洁;麦冬玉竹水则每隔一个时辰喂服一小勺,不可多服,以免滋腻碍胃。妇人一一记下,日夜照料,不敢有丝毫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