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产后湿热 珠汤养血
福州城西的李家,媳妇李氏刚生完孩子,还没出月子,就发起了热,恶露也排不干净,颜色发黑,带着腥气。李氏躺在床上,浑身无力,连给孩子喂奶的力气都没有,婆婆急得团团转,请了郎中,郎中说李氏是产后气虚,不敢用清热的药,怕伤了正气,只能用些温和的补药,可喝了几天,热还是没退。
“娘,我听说江采苹的洛神珠能治湿热,要不请她来看看?”李氏虚弱地说。婆婆半信半疑,毕竟产后是大事,不敢随便用民间方子,可看着儿媳难受的样子,还是派人去请了江采苹。
江采苹来到李家,坐在床边给李氏诊脉,指尖搭在腕上,只觉得脉象虚而滑,又看了看李氏的舌苔,白腻中带着点黄。“李嫂子这是产后湿热,”她说道,“产后多虚多瘀,您生产时耗了气血,气虚就挡不住湿邪,湿邪积在体内,就成了热,所以恶露不尽、发热。得一边清湿热,一边补气血,不能偏废。”
李氏的婆婆急忙问:“那能用洛神珠吗?会不会伤了我儿媳的身子?”江采苹点了点头:“洛神珠性微寒,清湿热却不烈,再配些补气养血的药,就不会伤正气。”她去药铺买了黄芪、当归、益母草,又回家取了些晒干的洛神珠。
江采苹把黄芪、当归切成片,益母草切碎,和洛神珠一起放进陶罐里,加了些红糖,煮成汤。“这汤里,黄芪补气,当归补血,益母草活血,能让恶露排干净;洛神珠清湿热,退低烧;红糖能暖脾胃,还能调味。”她端着汤碗,递给李氏,“您慢慢喝,喝完躺会儿,别着凉。”
李氏喝了汤,觉得肚子里暖暖的,不像之前喝补药那样胀得慌。江采苹又嘱咐婆婆,每天给李氏煮一碗,再用洛神珠的果肉捣烂,敷在李氏的小腹上——小腹是胞宫所在,敷上洛神珠膏,能帮助子宫排出瘀浊。
过了五天,李氏的热就退了,恶露也渐渐干净了,颜色也变浅了;第七天,已经能自己给孩子喂奶,还能下床走动。李氏的婆婆拉着江采苹的手,感激地说:“采苹姑娘,您这方子真是救了我儿媳!之前郎中不敢用药,多亏了您。”
江采苹笑着说:“这方子是我听闽越的老嬷嬷说的,她们说产后的妇人,最忌湿热瘀滞,用洛神珠配黄芪当归,既能清又能补,是老辈人传下来的稳妥法子。”她把方子写在纸上,交给李氏的婆婆:“您记着,以后再遇到产后湿热,就这么煮,比补药管用。”
后来,这个方子在福州的产妇间传开了,很多产后有湿热的妇人,都用“洛神珠黄芪当归汤”调理,效果出奇的好。江采苹把这个方子也记在竹简上,竹简上的记录越来越多,从暑湿、风寒,到小儿病、妇人病,洛神珠的药用范围,在一次次实践中,慢慢拓宽——它不再只是祭台上的灵物,而是真正走进了百姓的生活,护着闽江流域的男女老少。
第八卷·通志载珠 文脉传世
南宋淳熙年间,朝廷下令编撰《福建通志》,派了学者陈梦庚来福州考察地方风物。陈梦庚在福州城里走访时,总能听到百姓说起“洛神珠”——船家说它能治水毒疮,母亲说它能退小儿热,产妇说它能清产后湿,连福州府的医官都提到,《便民医方》里记载的洛神珠方子,百姓用着效果极好。
“这洛神珠究竟是何物?竟有这么多用处?”陈梦庚好奇不已,派人去请江采苹。江采苹来到府衙时,手里捧着一篮新鲜的洛神珠,还有一卷用红绳系着的竹简——那是她这些年记录的洛神珠用法,从祭水仙的传说,到一个个治病的病案,都写得清清楚楚。
陈梦庚接过竹简,仔细翻看,只见上面写着:“洛神珠,生闽江渚,味甘酸,性微寒,主清热生津。治暑湿泄泻,配葛根;治风寒夹湿,配武夷岩茶、生姜;治热毒喉痛,配玄参、麦冬;治小儿夏季热,配莲子、百合;治产后湿热,配黄芪、当归……”每一条后面,都记着日期、患者姓名、症状和效果,详细得像一本医案。
“江姑娘,这些都是你亲身经历的?”陈梦庚问道。江采苹点了点头,把洛神珠的传说讲给陈梦庚听——妹妹采菱溺水,她用红萼果实祭水仙,水仙显灵,说洛神珠能济世救人,这些年,她只是照着水仙的嘱托,把洛神珠的用法一点点摸索出来,记在竹简上。
陈梦庚听了,感慨不已:“没想到一颗山野间的果实,竟藏着这么多百姓的智慧!《福建通志》要记载的,就是这种源于生活、惠及民生的风物。”他跟着江采苹去了闽江渚边,看着满滩的洛神珠,红萼丹珠,映着闽江的绿水,美得像一幅画。江采苹还带他去见了江三郎,船家们拿出《行船备急方》,指着上面的洛神珠方子,说这是他们行船的“保命符”;又去了巷尾的林嫂家,林嫂正给孩子煮洛神珠汤,说这是福州孩子夏天的“平安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