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湖野椒记:寒粥暖渔心 (上卷)

“快煮野胡椒粥,多加野胡椒、生姜,再放些麻黄根!”阿福一边吩咐大家,一边用热毛巾给阿旺擦手脚,“他这是寒邪郁而化热,外面烧得厉害,里面却寒得很,得用野胡椒和生姜驱里寒,麻黄根敛表汗,不然汗出多了,气就虚了。”渔民们忙开了,有的去摘野胡椒,有的生火煮粥,阿福则守在阿旺身边,时不时给他擦汗。

粥煮好后,阿福用勺子一点点喂阿旺喝。辛辣的粥水滑进喉咙,阿旺的眼睛慢慢睁开了些,也不怎么喊冷了。大家又轮流给阿旺敷热毛巾,到了后半夜,他的烧终于退了,关节也不那么肿了。“阿福伯,谢谢您……”阿旺声音虚弱,却能清楚说话了。

可没过多久,又有三个渔民病倒了,症状和阿旺差不多,都是高烧、怕冷、关节痛。阿福知道,这是集体受寒,若是只靠他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他当即召集村里的渔民,教大家怎么辨认寒痹的症状,怎么煮野胡椒粥:“发烧的加麻黄根,关节痛的多加野胡椒,咳嗽的加杏仁,大家分头行动,别让一个人倒下!”

渔民们分成几队,有的负责采摘野胡椒,有的负责煮粥,有的负责照顾病人。阿勇带着几个年轻渔民,撑着小船去滩涂深处摘野胡椒,寒风把他们的脸冻得通红,却没人叫苦。陶罐在柴火上咕嘟咕嘟地煮着,粥香飘满了整个渔村,一碗碗热粥送进渔棚,一个个病人渐渐好转。到了第三天,所有病倒的渔民都能下床走动了,大家围着阿福,笑着说:“有这野胡椒粥在,再大的寒潮也不怕!”阿福望着满村的笑脸,心里暖烘烘的——这野胡椒,不仅驱了身上的寒,还把渔民的心连在了一起。

第四回 口传秘要积经验 医家偶遇识真章

寒潮过后,渔民们又开始忙着捕鱼,可野胡椒粥的事,却成了村里的头等大事。阿福知道,野胡椒是野地里长的,若是不懂得采摘和储存,到了来年冬天,怕是就没得用了。他每天都去滩涂观察野胡椒,记下什么时候采摘最好——霜打过后的野胡椒最辣,驱寒效果也最好;什么时候的果子最饱满——腊月里的果子,果肉厚,籽少;还试了各种储存方法:晒干了装在陶瓮里,能存大半年;用盐腌了,能当咸菜配粥,照样有驱寒的效果。

他还把自己摸索出来的配伍方法,一条条记在一张粗麻纸上,贴在渔棚的柱子上:“治寒腿:野胡椒五钱,生姜三片,煮粥;治腹痛:野胡椒三钱,葱白两段,煮水;治咳嗽:野胡椒二钱,杏仁五颗,熬粥……”渔民们路过,都要停下来看看,记在心里,谁家里人犯了寒病,就照着方子做,比去镇上找郎中还管用。

有一天,镇上的郎中沈先生路过渔村,看到渔民们围着阿福的渔棚,还以为出了什么事。挤进去一看,才发现大家正在看那张粗麻纸,阿福正给一个渔民讲解怎么用野胡椒治头痛。“阿福伯,您这方子,有什么依据吗?”沈先生好奇地问——他行医多年,从未听说过野胡椒能治寒疾。

阿福把沈先生请进渔棚,煮了一碗野胡椒粥给他喝。“沈先生,您尝尝,咱们渔民常年在湖上,风寒湿邪重,这野胡椒性温,能散寒止痛,刚好对症。”沈先生喝了一口,辛辣的暖意从胃里散开,浑身都舒服了些。“这粥确实温性十足,可野胡椒未入本草,不知是否有毒?”沈先生还是有些担心。

阿福笑着拿出一个陶瓮,里面装着晒干的野胡椒:“沈先生,咱们吃了大半年了,没一个人出事。前阵子阿旺得了寒痹,就是靠这野胡椒粥好的,您要是不信,可以去问问他。”沈先生真的去问了阿旺,还看了其他几个用野胡椒粥治病的渔民,发现他们的寒疾都好了,而且没有复发。

“阿福伯,您这是实践出真知啊!”沈先生感慨道,“医道不在典籍里,而在生活里。您这野胡椒粥,虽未载于医书,却暗合《黄帝内经》‘寒者热之’的理儿,真是难得!”他还从药箱里拿出纸笔,把阿福的野胡椒粥方子记了下来,“我要把这个方子带回镇上,让更多人知道,太湖边还有这么好的驱寒良方。”阿福看着沈先生认真记录的样子,心里忽然有了个念头:说不定有一天,这野胡椒粥,能被写进书里,让更多像渔民一样受寒苦的人,都能尝到这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