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福把野胡椒的事说了,还带着阿桂去滩涂看了灌木。接下来几日,阿福每天都煮野胡椒粥,膝盖的风湿痛竟没再犯,连握橹的手都稳了。阿桂也学着摘野胡椒,给媳妇煮粥,没几天,他媳妇的腹痛就全好了。消息很快在渔村里传开,有渔民好奇,也去摘野胡椒试,有的煮进粥里,有的撒在鱼干上,吃了之后,都说身上的寒气散了不少。阿福站在渔棚前,望着湖面上渐渐多起来的渔船,心里琢磨:这野胡椒,说不定真是太湖给渔民的救命宝贝。
第二回 辨证调粥治寒疾 疑者试食解沉疴
渔村里有个年轻渔民叫阿勇,刚从苏北来苏州捕鱼,不信野胡椒能驱寒。“不过是野地里的果子,哪有那么神?我在苏北冻了十几年,啥热食没吃过,还不是照样犯寒腿?”他抱着胳膊,站在阿福的渔棚外,看着大家围着陶罐喝野胡椒粥,满脸不屑。
可没过三天,阿勇就撑不住了。那天他去湖心收网,遇上寒潮,船在湖里漂了两个时辰才回来。一进渔棚,他就倒在地上,浑身发抖,手脚冰凉,连说话都打颤——这是寒邪直中少阴,比普通的风寒更重,若是不及时驱寒,怕是要冻出大病。阿桂想扶他去镇上找郎中,可天色已晚,湖面风大,根本撑不了船。
“别慌,试试野胡椒粥。”阿福端着一碗刚煮好的粥过来,还往里面加了些葱白和紫苏叶,“他这是寒邪入了深了,光靠野胡椒不够,葱白能通阳,紫苏能散寒,加进去更管用。”阿桂和几个渔民一起,把阿勇扶起来,慢慢喂他喝粥。辛辣的暖意裹着葱白的清香,一点点渗进阿勇的身体,他的发抖渐渐停了,手脚也慢慢暖了过来。
半个时辰后,阿勇终于能坐起来了,他看着阿福手里的陶碗,满脸愧疚:“阿福伯,是我糊涂,不该不信您。这野胡椒粥,真是救命的东西!”阿福笑着拍了拍他的肩:“不是野胡椒神,是它刚好能治咱们渔民的寒病。咱们常年在湖上漂,风寒湿邪最容易钻进骨头里,野胡椒性温,能散寒止痛,再配着葱白、紫苏这些温性的东西,就能把寒邪赶出去——这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辨证施食’的理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从那以后,阿勇不仅自己喝野胡椒粥,还跟着阿福学怎么根据不同的寒疾调粥:若是头痛怕冷,就加些川芎;若是腹泻腹痛,就加些炒白术;若是关节痛得厉害,就多放些野胡椒,再煮得稠些。有次他见一个老渔民咳嗽不止,痰白清稀,知道是寒邪犯肺,就煮了碗野胡椒粥,加了点生姜和杏仁,老渔民喝了两天,咳嗽就好了。“阿勇,你这本事,快赶上镇上的郎中了!”大家都笑着说。阿勇挠挠头:“都是阿福伯教的,这野胡椒粥,得跟着病情变,才管用。”
第三回 寒冬渔汛遇急症 椒粥急救众人安
乾隆二十四年冬,太湖迎来了罕见的银鱼汛。渔民们都很高兴,每天天不亮就去湖里下网,直到天黑才回来,连吃饭都在船上。可没过几天,寒潮突然来了,湖面结了薄冰,风像刀子一样刮,不少渔民都受了寒。
最先倒下的是老渔民阿旺。他在湖里待了一整天,回来后就高烧不退,浑身滚烫,却喊着冷,盖了三床被子还发抖,关节也肿得像馒头——这是风寒夹湿所致的“寒痹”,若是不及时治,怕是要落下病根。阿福赶过去时,阿旺已经有些意识模糊,嘴里喃喃着“冷……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