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家村待了半个月,村里的灾情终于缓解了,玄清才带着弟子回了武当山。这一路,他心里满是感慨——那红萼果的功效,是他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既没有医书记载,也没有前人经验,全靠自己尝、自己试,再用到病人身上,才慢慢摸清了它的性子。这不就是师父常说的“实践先于文献”吗?
回到紫霄宫,玄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了个干净的木盒,里面铺了宣纸,把关于红萼果的一切都记了下来。他写道:“武当山有红萼果,七月成熟,浆汁酸甜,性清润,无毒。能生津止渴,清暑热,明目清心。暑热伤津者,饮之立效;暑湿夹滞者,可配茯苓、藿香;气虚者,可加人参须。储以陶罐,置阴凉处,可存月余,愈久愈醇。”
他还把采摘的诀窍也记了下来:“采果宜在晨露未干时,此时果实浆汁最足,性最清;若过了午时,果实被晒得太干,浆汁便少了些灵韵。滤汁时要用细纱布,不可用铁器,铁器会损其清润之性。”写完后,他把木盒交给大弟子云阳,“这是咱们武当山的宝贝,你要好好收着,日后传给弟子们,不可让它失传。”
云阳接过木盒,郑重地点了点头。玄清又召集了紫霄宫的所有道士,把自己在王家村的经历和红萼果的功效、用法都细细说了一遍,还现场演示了如何采摘、滤汁、配伍。“这浆水罐不仅是咱们炼丹时的助力,更是救苦救难的良药。日后若有山下村民来求药,只要有红萼果,便不可推辞。”他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此后,紫霄宫的道士们不仅自己用浆水罐养生,还常常给山下的村民们送些浆汁。渐渐的,“武当浆水罐能解暑治病”的消息,在郧阳府一带传开了,常有药商上山求购,甚至还有其他道观的道士来请教用法。玄清总是倾囊相授,从不藏私——他觉得,好的东西,就该让更多人知道,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日,玄清又站在红萼树下,看着满枝的果实,想起自己初遇这果实的情景。那时他只是觉得解渴,如今却知道它藏着这么多妙用。他忽然明白,中国的医道,从来不是凭空来的,都是先人们在生活中一点一点摸索出来的,先有实践,再有记载,口传心授,代代相传。就像这浆水罐,如今虽只有他写下的几页纸,可总有一天,它会被更多人知道,甚至被写进方志里,让后世的人也能受益。风拂过枝头,红萼果轻轻晃动,像在应和他的心思,清苦的香气漫开来,裹着淡淡的诗意,飘向武当山的云雾深处。
上卷结语
玄清道长偶得红萼仙果,以实践探其性,以医理释其用,创浆水罐之法,解丹房暑滞,救道童厥逆,济乡邻旱灾,终成武当养生秘宝。其口传心授之秘要,虽未入典籍,却已在郧阳一带生根发芽,印证了“医源于生活,践先于文载”的至理。待下卷,便看这浆水罐如何被载入方志,如何历经岁月流转,依旧闪耀着古人的智慧光芒。
上卷赞诗
武当峰下藏红萼,玄清慧眼识仙浆。
丹炉凝火得灵韵,暑厥垂危赖此方。
携药下山济旱苦,传薪授道继华章。
莫言本草无遗记,实践先开智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