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时,弟子捧着浆水罐跑来。玄清倒出半碗浆汁,先用棉签蘸着,轻轻抹在明心的唇上,待他嘴唇湿润些,再慢慢喂他喝下。一碗浆汁下肚,明心的呼吸渐渐平稳了些,脸色也褪了些红。玄清又取来人参须,煮了碗淡参汤,和着浆汁一起喂他——“暑邪伤津,也耗气,光生津不够,还得补点气,不然津液难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夜里,玄清守在明心床边,每隔一个时辰便喂他喝一次稀释的浆汁。到了后半夜,明心终于醒了,声音虽轻,却能清楚说话:“道长,我好多了,就是还有点累。”玄清摸了摸他的脉,已经平缓了许多,笑着说:“多亏了那浆水罐,若不是它能快速生津,你这暑厥还得折腾些时候。”
第二日清晨,明心已经能下床走动了,只是还有些虚弱。玄清便让他每日喝两碗浆汁,再配着山药粥补脾胃。过了三日,明心便恢复了往日的活力,又能跟着玄清守炉炼丹了。这件事让紫霄宫的道士们都对浆水罐刮目相看——原来它不仅能日常解暑,还能救急。
玄清却没停下琢磨。他想,明心的暑厥是单纯的暑热伤津,若是暑热夹湿,这浆水罐还管用吗?他想起山下村民们,每到雨季,总有人犯“暑湿泻”,又拉又吐,浑身乏力。若是浆水罐能解这暑湿,倒是能帮村民们不少忙。于是,他特意采了些红萼果,滤出浆汁,又配了些茯苓、藿香,装在陶罐里,打算等下次下山时,去试试效果。
第三回 郧阳大旱灾情急 浆水携药救乡邻
八月初,郧阳府遭遇了大旱,几个月没下过一场透雨,田地干裂得能塞进拳头,河里的水也浅得能见底。更要命的是,暑气一日比一日盛,村里的老人和孩子,十有八九都中了暑,有的发烧,有的拉肚子,连村里的老郎中都忙不过来,药材也快用完了。
消息传到武当山,玄清心里急得慌。他记得去年去郧阳府,见村民们都很淳朴,还帮紫霄宫送过柴火。如今村民们遭了难,他不能坐视不管。于是,他带着两个弟子,装了满满两筐浆水罐,又带了些茯苓、藿香、紫苏这些祛湿解暑的草药,匆匆下了山。
他们先到了离武当山最近的王家村。一进村子,就见村口的老槐树下躺着几个村民,脸色蜡黄,嘴唇干裂,有的还在呕吐。村支书王阿公见了玄清,忙拄着拐杖迎上来,声音沙哑:“道长,您可来了!村里已经病倒二十多个人了,药也没了,再这样下去,真要出人命了!”
玄清没多说话,先让弟子把浆水罐打开,给每个病人喂了半碗浆汁。他蹲在一个拉肚子的妇人身边,摸了摸她的脉,又看了看她的舌苔——舌苔黄腻,脉象濡数,正是暑湿困脾的证型。“你这是暑气夹着湿气,光喝浆水还不够,得加点祛湿的药。”玄清说着,从药筐里取出茯苓,碾碎了,和着浆汁,喂给妇人喝下。
又走到一个发烧的孩童身边,那孩子才六岁,烧得浑身滚烫,哭闹着要水喝。玄清用温水把浆汁稀释了些,慢慢喂他喝,又用紫苏叶煮了水,擦在孩子的额头和腋下,以助散热。“这孩子是暑热伤津,浆水最能生津,喝几次就会好。”他对孩子的母亲说。
接下来的几日,玄清和弟子们就在王家村住了下来。他们每日清晨去村里的井边,用井水稀释浆汁,分给村民们喝;遇到暑湿重的病人,就加茯苓或藿香;遇到气虚的老人,就加少量人参须。村民们喝了浆水,大多当天就能退烧,拉肚子的也渐渐止住了。
王阿公自己也中了暑,喝了三天浆水配藿香,终于能下床走动了。他拉着玄清的手,眼圈红红的:“道长,您这浆水罐真是救命的宝贝!若不是您,我们村还不知道要倒下多少人呢!”玄清笑着说:“这不是我的功劳,是武当山的灵物,也是大家命硬,能扛过这旱天。”他还教村民们辨认红萼果——原来王家村后山上,也长着几株红萼树,只是村民们以前都没留意。“以后再遇到暑天,就摘些果实,滤出浆汁储在陶罐里,既能解暑,又能养生。”玄清叮嘱道。
第四回 口传心授记秘要 实践先于载典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