珀光贯古:三洲神物记(下卷)

第七回 河西边关风沙烈 戍卒持珀御寒伤

深秋的河西走廊,风沙如刀,刮过城墙的青砖,发出呜呜的声响。边关重镇武威,城墙上的戍卒们身着铠甲,手持长矛,目光警惕地望着远方的戈壁——近日匈奴频频袭扰,他们已多日未曾好好歇息。戍卒陈武,年方二十五,来自南阳,脸上带着风沙刻下的痕迹,铠甲的边缘已被磨得发亮,腰间除了佩剑,还挂着一个小小的锦囊,里面装着一枚琥珀,是去年妹妹从家中寄来的,说此“虎魄”能辟邪安神,让他带在身边。

这日清晨,匈奴突然来袭,马蹄声如雷,尘土漫天。陈武与战友们立刻登上城墙,拉弓搭箭,与匈奴展开激战。箭矢如雨,刀剑相撞,喊杀声震彻天地。陈武一箭射倒一名匈奴骑兵,却不慎被对方的弯刀划伤左臂,鲜血瞬间染红了铠甲。他咬着牙,撕下衣襟包扎伤口,可风沙太大,伤口很快便被沙土覆盖,疼得他额头冒汗。

激战持续到午后,匈奴终于退去,城墙上留下了不少伤亡的戍卒。陈武扶着城墙,缓缓走下城楼,左臂的伤口已开始红肿,每动一下,都似有无数根针在扎。回到营房,他解开腰间的锦囊,取出琥珀——那琥珀已被他带在身边一年,表面虽沾了些风沙,却仍泛着温润的光。他想起妹妹信中说的“虎魄能止血”,便用匕首将琥珀刮下少许细末,又取来温水,将细末化开,小心翼翼地涂抹在伤口上。

奇迹般地,伤口的疼痛渐渐减轻,红肿也似消了些。陈武又将琥珀握在掌心,那暖意从指尖蔓延至全身,驱散了边关的寒意,也抚平了他心中的疲惫。他望着窗外的风沙,想起家中的爹娘和妹妹——去年离家时,妹妹将琥珀塞进他手中,含泪说:“哥,这是西域来的神物,带着它,就像我和爹娘在你身边一样。”如今,这琥珀不仅护了他的伤,更让他在这遥远的边关,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几日后,陈武的伤口便愈合了,只是留下一道浅浅的疤痕。战友们见他恢复得如此之快,都好奇地问他用了什么神药。陈武将琥珀取出,给大家看,说起妹妹寄来琥珀的故事,说起琥珀的药效。戍卒们听了,纷纷称奇,有的甚至托陈武,若有机会,也帮他们寻一枚琥珀,带在身边,既能辟邪,又能疗伤。

冬日的边关,雪落无声,陈武站在城墙上,握着掌心的琥珀,望着远方的雪山。琥珀的暖意透过指尖,传到心底,他忽然觉得,这从西而来的神物,不仅连接了东方与西方,更连接了边关与家乡,连接了戍卒们的思念与希望。而这河西走廊的珀光,也在风雪中,闪耀着属于军人的坚韧与温情。

第八回 长安宫阙药香绕 太医用珀调龙体

冬末的长安,寒意未消,未央宫的暖阁里却暖意融融。太医院使李奉,身着青色官服,手持药箱,正快步走向长乐宫——太后近日总失眠多梦,食欲不振,皇帝急召太医院众医会诊,却始终未能找到良方。李奉心中揣着一个锦盒,里面装着一枚罕见的琥珀,是上月西域都护府进贡的,色如赤金,内里藏着一片完整的枫叶,是他特意留着,准备用于调理太后的身体。

长乐宫的暖阁里,熏炉中燃着沉香,烟气袅袅,太后斜倚在铺着貂裘的榻上,面色苍白,眼神倦怠。李奉上前,行过礼后,便为太后诊脉。他指尖轻搭在太后的腕脉上,片刻后,眉头微舒:“太后脉象虚浮,是心神不宁,脾胃失调所致。寻常汤药虽能补脾胃,却难安心神,臣有一良方,或能解太后之苦。”

说着,李奉打开锦盒,琥珀在暖阁的烛火下泛着金红色的光,瞬间吸引了太后的目光。“此乃西域进贡的琥珀,臣唤它‘虎魄’,味甘性平,能安五脏,定魂魄。”李奉将琥珀递到太后面前,“太后可将此琥珀制成平安扣,贴身佩戴,日夜受其暖意滋养,可安心神;再取少许琥珀末,与莲子、百合同煮成羹,每日服用,可补脾胃。双管齐下,不出半月,太后的症状定能缓解。”

小主,

太后接过琥珀,指尖触到其温润的表面,心中竟莫名安定了些。她仔细端详着琥珀内里的枫叶,似想起年轻时在宫中赏枫的日子,眼中闪过一丝暖意:“这物件倒真是奇珍,既好看,又能入药。便依李太医所言,制成平安扣吧。”随后,李奉又命宫人取来莲子、百合,亲自在暖阁的小炉上熬煮羹汤。他将琥珀研成细末,待羹汤快煮好时,轻轻撒入,搅拌均匀。

琥珀羹的香气很快在暖阁里弥漫,混着沉香的气息,格外清雅。太后尝了一口,只觉清甜软糯,暖意从舌尖蔓延至全身,连日来的倦怠似消了大半。此后,太后每日佩戴琥珀平安扣,服用琥珀羹,果然,不到半月,便能安睡整夜,食欲也渐渐好转。皇帝见太后气色渐佳,心中大喜,赏了李奉不少金银珠宝,还命太医院将琥珀的用法记载入册,推广至民间,让更多百姓能受益于这神物。

春日来临时,太后在御花园设宴,邀请皇亲国戚与大臣们赏花。她身着华丽的宫装,胸前的琥珀平安扣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气色红润,笑容满面。席间,太后向众人说起琥珀的奇效,说起李奉的医术,众人纷纷称赞琥珀是“天赐神物”,是“连接东西方的祥瑞”。李奉站在人群中,望着太后面前的琥珀,心中满是感慨——这从西而来的琥珀,在长安的宫阙里,不仅调理了太后的身体,更成为了一段佳话,一段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

下卷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