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娥驻景记·上卷

落霞村南有片坡地,名叫“阴草坡”,因背阴少阳,常年湿润,生长着许多奇特的草本植物,村中药农赵老汉,世代以采药为生,最懂这片坡地的草木习性。赵老汉年过五旬,自幼畏寒,每到秋冬,便腰膝冷痛,手脚冰凉,即便穿得厚实,也总觉寒气从骨头缝里冒出来,吃了不少驱寒草药,却只能缓解一时。

这年立冬,阴草坡下了一场早霜,赵老汉在坡上采药时,发现一种草本植物,茎秆紫褐,顶端开着淡紫色小花,花下结着饱满的籽实,触碰时散发着辛香之气。他想起祖父留下的《识草录》残页中写道:“阴坡有‘暖骨籽’,辛温,能驱骨间寒。”便猜测这便是“暖骨籽”(即补骨脂),小心翼翼采下籽实,晒于檐下。

三日后,赵老汉将补骨脂籽碾成细粉,每日取一钱,用温酒送服。第一日,只觉腹中微微发热;第三日,手脚竟有了暖意;半月后,腰膝冷痛的症状减轻,即便在清晨,也能如常上山采药。赵老汉又惊又喜,便将补骨脂粉分与村中同样畏寒的村民:村西的王婆婆,冬天总觉腰冷如冰,用补骨脂粉拌入粥中,吃了十日,腰便暖了;村东的刘叔,常年在淮水捕鱼,受了寒湿,腰膝酸痛且畏寒,用补骨脂粉浸酒喝,半月后,不仅畏寒缓解,腰痛也轻了许多。

小主,

一日,赵老汉去探望石伯,见石伯虽能行走,却仍在阴雨天时腰冷酸痛,便说:“石老哥,你试试我这补骨脂粉,或许能除你腰里的寒气。”石伯半信半疑,取了补骨脂粉,与之前的杜仲皮同煮水喝。没想到,不过五日,阴雨天时腰冷的症状便减轻了;十日过后,即便下雨,也能正常活动。石伯笑道:“赵老弟,你这‘暖骨籽’,竟比杜仲皮更能除根!”

赵老汉细细琢磨:“我这补骨脂,能暖肾驱寒;石老哥的杜仲,能强筋健骨。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看来这两味药,是对着‘肾亏骨弱’的病根来的!”他便将这发现告诉村民,建议有腰膝冷痛的人,用杜仲皮配补骨脂籽同用。村中的老秀才听闻后,点头道:“《黄帝内经》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杜仲补骨,补骨脂暖肾,正是‘肾骨同补’啊!”虽老秀才只读过残卷,却道出了两味药配伍的中医机理,让“杜仲配补骨脂”的用法在落霞村流传得更广,也让青娥丸的配伍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第三回 北商携桃入南境 胡桃仁巧补精血

落霞村虽地处南方,却因翠云山阻隔,与外界交流不多。这年冬至,一队北方商队翻山而来,为首的商人姓孟,带来了北方的丝绸、药材,还有一种南方罕见的干果——胡桃。孟商人见落霞村村民多有腰膝酸痛之症,便笑着说:“我们北方人,常年骑马赶路,也常腰腿痛,却有个法子,就是常吃胡桃,不光能补腰,还能让人精神足!”

村民们从未见过胡桃,围着孟商人的货担,好奇地打量这外壳坚硬、内里果仁饱满的果实。石伯接过一颗胡桃,敲开外壳,取出果仁,闻之有浓郁的香气,尝了一口,油润甘美。孟商人道:“这胡桃,要选壳薄、仁饱满的,每日吃三两颗,温水送服,最能补肾益精。若是腰腿痛得厉害,还能用胡桃仁与杜仲、山药同煮,效果更好。”

村东的私塾先生周先生,年近四十,却因常年伏案教书,腰膝酸痛,且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连说话都有气无力。他听了孟商人的话,便买了一斤胡桃,每日吃三颗,又用胡桃仁与杜仲皮同煮水喝。起初,他只觉口感甚好,半月后,竟发现自己精神好了许多,讲课不再乏力;一月后,腰膝酸痛减轻,面色也渐渐红润。周先生大喜,对孟商人道:“孟兄带来的这胡桃,真是‘续命果’啊!我这身子,竟似年轻了好几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