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上古洪荒,神农氏尝百草毕,于昆吾山巅设“百草灵台”,将能安脏腑、强筋骨之药,以云气封藏,留待后世济民。其中有三株灵草,得日月精华最盛:杜仲生於崖壁,皮韧如丝,蕴“筋骨相续”之灵;补骨脂长于阴坡,籽凝温香,藏“肾火暖骨”之韵;胡桃结于古木,仁润如脂,含“精血相生”之秘。三药初隐于山野,未识彼此之妙,唯留有“青春驻形”之谶——传言得三药相合者,可解筋骨早衰之厄,复如少女之健,此为“青娥”之名最早的天地伏笔。
西周之时,秦岭余脉有山名“翠云”,山下有村“落霞村”,村民以樵采、耕作为生,世代与山中草木相伴。一日,村中老樵夫入山砍柴,见崖壁杜仲树下,有玄狐衔补骨脂籽,与古核桃树落下的果仁同置石上,似在“配药”。老樵夫惊异,待要近前,玄狐化作一道青烟而去,石上三物却泛着淡淡金光。此后,落霞村人常觉腰膝酸痛者,若取杜仲皮、补骨脂籽、胡桃仁同煮,症状便会减轻,只是不知其理,只称此为“玄狐三物方”,口传至今,为青娥丸的诞生埋下了人间的火种。
第一回 落霞村樵翁断腰 杜仲皮初显奇功
翠云山地势险峻,落霞村村民多以樵采为生,常年负重登山,十有八九患有腰膝酸痛之症,年岁稍长,更易“腰脊如折”,行动不便。村西头的老樵夫石伯,年过六旬,砍柴四十余年,腰间早已落下病根,每到阴雨天,便痛得直不起身,只能靠热敷缓解。
这年深秋,石伯扛着柴担下山,行至“断云崖”时,脚下一滑,柴担滚落,他也重重摔在崖边,只觉后腰“咔”的一声,剧痛钻心,挣扎着却站不起来。同村的年轻樵夫发现后,将他抬回村中,请来附近的郎中来瞧。郎中诊脉后摇头道:“腰脊骨裂,气血瘀滞,恐难再起身砍柴了。”石伯闻言,顿时心灰意冷,只叹自己老来无用。
石伯的孙子小石头,年方十五,性急却孝顺,见祖父卧床不起,便每日上山采些草药,捣烂了敷在祖父腰间,却始终不见好转。一日,小石头在山中砍柴,见一棵杜仲树高达数丈,树皮上有明显的“丝络”,想起祖父曾说,此树“皮韧如筋,与腰脊同源”,便试着剥下一块老皮,带回家中。
小石头将杜仲皮洗净,用刀刮去粗皮,切成小块,又取来祖父珍藏的米酒,将杜仲皮浸泡其中,三日后方才取出,加水煮沸,待温后给石伯擦拭腰部,余下的药汁则让石伯每日饮一碗。起初两日,石伯只觉腰部温热,疼痛稍减;五日过后,竟能在小石头的搀扶下坐起身;半月后,已能下地缓慢行走;一月后,竟能挎着小竹篮,在村口的平地上拾些枯枝。
石伯大喜过望,逢人便说:“是杜仲皮救了我的腰!”村民们见石伯竟能重新起身,纷纷效仿,上山剥杜仲皮,或浸酒,或煮水,或与猪肉同炖。村东头的张婶,常年操持家务,腰痛多年,连弯腰洗衣都困难,用杜仲皮炖猪腰吃了半月,腰痛便好了大半;村北的李叔,砍柴时扭伤了腰,用杜仲皮浸的酒擦了三日,便能正常劳作。
久而久之,落霞村便有了“杜仲治腰”的口传之法,小石头还总结出经验:“老杜仲皮比新皮管用,带丝络的比无丝的见效快,浸酒擦腰治急性扭伤,煮水喝治慢性腰痛。”只是村民们虽知杜仲能治腰,却不知其理,只当是山中草木的“灵性”,唯有石伯偶尔会念叨:“这树皮像人的筋骨,补它便像补腰,许是‘以形补形’吧!”这朴素的认知,正是中医“取类比象”思维在民间的最初体现,也为杜仲日后成为青娥丸的核心药材埋下了第一块基石。
第二回 药农畏寒寻暖药 补骨脂暗合肾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