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来西亚,补骨脂被称为“bukut”,华人移民发现当地“娘惹文化”(华人与马来人混血文化)中的饮食习俗,与补骨脂的“药食同源”用法相契合,遂创制“娘惹骨脂糕”:将补骨脂籽炒香碾粉,与椰浆、糯米、香兰叶混合,蒸制成糕,既能“补骨益髓”,又具南洋风味。马来西亚槟城的娘惹家庭,每逢节庆必做此糕,供家中老人食用,寓意“健康长寿、筋骨强健”。当地《娘惹饮食文化》记载:“bukut糕,源于华人补骨脂用法,融入娘惹食材,成为娘惹文化中‘养生与节庆’结合的代表。”
补骨脂在东南亚的传播,不仅丰富了当地的医药与饮食文化,也让中医“因地制宜”的理论在海外得到了实践验证,成为中外医药文化交流的“桥梁”。
三、近代中西医碰撞下的补骨脂
清末民初,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中西医开始碰撞与交流。补骨脂作为中医常用药,也成为中西医研究的对象——中医坚守其“温肾补骨”的传统理论,西方医学则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入手,探索其治病机理,二者虽研究角度不同,却共同推动了补骨脂的应用与发展。
民国时期,中医名医张锡纯,坚守中医理论,却也不排斥西方医学的研究方法。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结合临床实践,进一步深化了补骨脂的应用:“补骨脂,能补骨,亦能补牌,脾健则能运化,肾强则能生髓,二者相合,能治一切筋骨虚弱之症。”他曾治一铁路工人,因常年劳作,患“筋骨劳损”,腰不能弯、腿不能抬,西医诊断为“腰肌劳损”,治疗无效。张锡纯用补骨脂配伍黄芪、当归、牛膝,制成“补骨健筋汤”,患者服药一月,能弯腰劳作;两月后,恢复如常。张锡纯在医案中写道:“西医重解剖,中医重气化,补骨脂之效,在于‘气化’层面补养脾肾,使筋骨得养,此乃中医之所长。”
与此同时,西方医学开始对补骨脂进行化学成分研究。1924年,日本学者(受西方医学影响)从补骨脂中提取出“补骨脂素”(Psoralen),发现其具有“光敏作用”——能吸收紫外线,促进皮肤黑色素生成。这一发现,为中医“补骨脂外用治白癜风”的传统用法,提供了现代科学解释。此后,西方医学将补骨脂素用于治疗白癜风、银屑病(牛皮癣),开创了“光化学疗法”(PUVA疗法)的先河。
民国时期,上海“中西大药房”率先将补骨脂素与凡士林混合,制成“补骨脂素软膏”,用于治疗白癜风,既保留了中医外用的传统,又融入了西方医学的剂型改进,深受患者欢迎。当时,上海工人王某,患白癜风十余年,面部、颈部布满白斑,用“补骨脂素软膏”外敷后晒日光,半年后,白斑逐渐消退,皮肤恢复正常。王某在感谢信中写道:“中西结合,既有效又方便,让我重拾信心。”
这一时期,中西医对补骨脂的研究,虽理念不同,却形成了“互补”之势——中医为补骨脂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指导,西方医学则为其疗效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剂型改进思路,为补骨脂在现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民间医者的“守正创新”
近代以来,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正统医学发展受阻,民间医者却坚守补骨脂的应用传统,并结合时代需求进行“守正创新”,让补骨脂在乱世中继续发挥济世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地区有位民间医者“王老道”,在敌后根据地为八路军战士治病。当时,战士们常因露宿荒野、涉水行军,患“风湿骨痛”“跌打损伤”,药品匮乏。王老道便深入山野,采集补骨脂籽,与艾叶、桂枝一同熬煮,制成“骨脂祛寒汤”,让战士们内服;同时,将补骨脂籽与猪油调和,制成“骨脂止痛膏”,外敷患处。战士们服后,疼痛很快缓解,能重新投入战斗。王老道还教战士们识别补骨脂,让他们在行军途中自行采集,解决了药品短缺的问题。他说:“补骨脂是山野里的‘救命草’,只要懂用法,就能为战士们减轻痛苦。”
解放战争时期,江南民间医者“陈婆婆”,擅长用补骨脂治疗“妇女产后骨虚”。当时,解放区产妇多,产后调理药品不足,陈婆婆便将补骨脂籽与红糖、鸡蛋同煮,制成“骨脂月子汤”,供产妇食用。此法简单易行,原料易得,产妇服后,筋骨渐强,乳汁渐多,深受解放区妇女欢迎。当地妇联还将此法推广到各个村庄,培训妇女制作“骨脂月子汤”,帮助无数产妇顺利度过产后恢复期。陈婆婆在日记中写道:“补骨脂虽普通,却能解产妇之苦,只要守住老祖宗的法子,再根据情况稍作改变,就能帮到更多人。”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南山区有位民间医者“李草药”,发现补骨脂不仅能治筋骨病症,还能用于“防治冻疮”。当地冬季寒冷,百姓多患冻疮,红肿疼痛,甚至溃烂。李草药将补骨脂籽与辣椒、生姜一同泡酒,制成“骨脂冻疮酒”,让百姓在冬季来临前涂抹易冻部位,能有效预防冻疮;若已生冻疮,涂抹后能消肿止痛。他还将此方无偿献给当地卫生院,在山区广泛推广,使当地冻疮发病率大幅下降。李草药说:“老祖宗传下来的药,不能只藏着掖着,要让它为更多人服务,这才是‘医者仁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些民间医者的“守正创新”,既坚守了补骨脂“温肾补骨、散寒止痛”的核心功效(守正),又根据时代需求(战乱、药品短缺、地方病症)创新用法与剂型(创新),让补骨脂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能发挥重要作用,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五、补骨脂的“近代产业化萌芽”
民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医药市场的扩大,补骨脂从“山野草药”逐渐走向“产业化生产”,出现了专门种植、炮制、销售补骨脂的药农、药铺和药厂,形成了“种植-炮制-销售-应用”的产业链,为其现代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在补骨脂主产地四川彭山,出现了“补骨脂种植合作社”,药农们统一选育良种、规范种植,提高了补骨脂的产量和质量。合作社还聘请老药农传授“九蒸九晒”炮制术,确保补骨脂的药效。当时,彭山补骨脂因“粒大、饱满、药效强”,远销上海、广州、武汉等大城市,成为全国知名的“道地药材”。药农张老汉说:“以前种补骨脂是‘看天吃饭’,现在有了合作社,种得好、卖得好,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了。”
在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出现了专门经营补骨脂的药铺,如上海“童涵春堂”、天津“达仁堂”等,这些药铺不仅销售生补骨脂籽,还加工成“补骨脂粉”“补骨脂丸”“补骨脂膏”等剂型,方便患者使用。上海“童涵春堂”还推出“定制服务”,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症,将补骨脂与其他药材配伍,制成个性化方剂。当时,上海市民李某,患“五更泄泻”多年,“童涵春堂”为其定制“补骨脂肉豆蔻散”,服用半月即愈。李某说:“药铺服务周到,方子对症,比自己抓药方便多了。”
民国后期,上海还出现了小型药厂,开始用现代设备加工补骨脂。如“上海中西制药厂”,用酒精提取补骨脂中的有效成分,制成“补骨脂酊剂”,用于治疗白癜风、银屑病,这是补骨脂首次采用现代提取技术制成的剂型。该厂负责人说:“用现代技术提取,能让药效更稳定、更易吸收,也能让补骨脂被更多人接受。”
补骨脂的“近代产业化萌芽”,不仅提高了其应用的便利性和规范性,也扩大了其影响力,使其从“地方性药材”逐渐走向“全国性药材”,为新中国成立后补骨脂的大规模产业化生产和国际化发展,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