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通志·民俗卷》记载了“岭南骨脂方”:明清时期,岭南地区多“瘴气”,百姓易患“脚气病”(下肢肿胀、麻木疼痛)。当地医者摸索出“补骨脂配木瓜”之方:取补骨脂籽三钱,木瓜一两,煎水代茶,能“祛湿通络、补骨止痛”。广州府有位商人,常往来于岭南与南洋,每次出行必带补骨脂与木瓜,途中饮用此方,从未患过“脚气病”。他在日记中写道:“岭南多湿,木瓜能祛湿,补骨脂能补骨,二者同用,恰能应对旅途之苦,此乃岭南百姓之智慧也。”
《四川通志·方技卷》记载了“川蜀骨脂炮制术”:蜀川药农擅长炮制补骨脂,有“九蒸九晒”之法——将补骨脂籽用黄酒拌匀,蒸三小时,晒干,如此反复九次,制成“九制补骨脂”。此法炮制的补骨脂,温而不燥,补而不滞,尤为适合治疗“阴虚兼肾阳虚”之症。成都药铺“同济堂”,因善用“九制补骨脂”治疗筋骨病症,闻名川蜀。有位老中医在医案中写道:“九制补骨脂,其性柔润,能补骨而不伤阴,治老年筋骨虚弱,效果甚佳,此乃川蜀药农千年实践之结晶。”
这些地方史志中的记载,既有生动的民间故事,又有具体的药用经验,将补骨脂的“口传知识”转化为文字记录,使其得以跨越地域、代代相传,也为后世医者研究补骨脂提供了珍贵的民间实践素材。
五、宫廷医学与民间经验的融合
明清时期,宫廷医学与民间医学交流频繁,补骨脂作为一味常用药,也成为二者融合的重要载体——宫廷御医从民间汲取经验,优化方剂;民间医者则借鉴宫廷用药的严谨性,提升疗效,形成了“双向互动”的局面。
明代太医院御医薛己,擅长治疗内科杂症,他从民间“补骨脂治肾虚”的经验中得到启发,创制“补骨脂散”(补骨脂、益智仁、肉豆蔻),用于治疗皇室宗亲的“肾虚遗尿”之症。当时,万历皇帝的幼子朱常瀛,自幼遗尿,御医们用尽良方无效。薛己用“补骨脂散”为其治疗,半月后,遗尿次数减少;一月后,遗尿竟止。万历皇帝龙颜大悦,将“补骨脂散”列为宫廷秘方。薛己却在《内科摘要》中写道:“此方源于民间,吾仅稍加改进,可见民间多奇方,宫廷医者当放下身段,虚心求教。”
清代乾隆年间,宫廷御医黄元御,从江南民间“骨脂糯米糕”中获得灵感,为乾隆皇帝配制“御膳骨脂粥”:将补骨脂籽炒香碾粉,与粳米、核桃、枸杞同煮,每日清晨供乾隆食用。乾隆皇帝晚年,仍能骑马射猎、处理朝政,与常食此粥不无关系。黄元御在《御膳正要》中记载:“补骨脂粥,温肾补骨、益智健脑,适合年老体衰者食用,此方脱胎于民间食法,加以宫廷食材配伍,更显平和滋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与此同时,民间医者也借鉴宫廷用药的经验,提升补骨脂的应用水平。清代江南民间医者王清任,研读宫廷秘方“右归丸”后,发现其“阴阳双补”之法可用于治疗民间常见的“筋骨痿软”之症。他将“右归丸”简化为“补骨脂杜仲汤”(补骨脂、杜仲、熟地、山茱萸),用于治疗百姓的“骨痿”,疗效显着。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写道:“宫廷之方虽精,却多贵重药材,吾将其简化,用寻常药材配伍,使百姓皆能享用,此乃‘取宫廷之精华,济民间之疾苦’。”
宫廷医学与民间经验的融合,让补骨脂的应用既兼具“宫廷的严谨”与“民间的实用”,又推动了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发展,恰如清代名医徐大椿所言:“医学不分宫廷与民间,唯求实效耳,补骨脂之应用,便是明证。”
第六卷 中外汇通·声名远播
一、补骨脂东传日韩
明清时期,中日、中朝(韩)医药交流频繁,补骨脂作为中医常用药,随中医药典籍传入日韩,被当地医家吸收、改造,成为日韩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应用体系。
在日本,补骨脂于江户时代(1603-1868年)传入,被称为“ホコシ”(发音“hokoshi”,源自“破故纸”)。日本名医贝原益轩在《大和本草》中记载:“ホコシ,自唐土(中国)传入,性温,味辛,主腰膝冷痛、筋骨虚弱,与杜仲、胡桃同用,效佳。”他还根据日本气候湿润的特点,将补骨脂与茯苓、薏苡仁配伍,用于治疗日本百姓常见的“湿痹骨痛”之症。当时,京都富商佐藤家族,因家族成员多患“湿痹”,服贝原益轩此方后,皆得以痊愈,遂出资刊印《ホコシ应用方》,推广补骨脂的用法。
日本江户后期名医浅田宗伯,擅长将中医理论与日本传统医学结合,他发现补骨脂外用治疗“白癜风”的方法,十分适合日本百姓。当时,日本北海道地区,因气候寒冷,百姓多患白癜风,浅田宗伯用“补骨脂配硫磺”制成药膏,让患者外敷后晒日光,疗效显着。他在《勿误药室方函》中写道:“唐土用补骨脂治白癜风,需晒日光,北海道多晴天,此法尤为适宜,可见用药当因地制宜。”此后,“补骨脂日光疗法”成为日本治疗白癜风的常用方法,沿用至今。
在朝鲜(韩国),补骨脂于朝鲜王朝(1392-1910年)传入,被称为“???”(发音“bogoji”)。朝鲜名医许浚编撰《东医宝鉴》(被誉为“朝鲜医学百科全书”),将补骨脂纳入“补养门”,记载其“温肾助阳,补骨强筋”的功效,并收录“四神丸”“补骨脂丸”等方剂,用于治疗朝鲜百姓的“脾肾虚弱”“筋骨病症”。当时,朝鲜国王李昖,因常年操劳,患腰膝冷痛,御医们用《东医宝鉴》中的“补骨脂丸”为其治疗,数月后,疼痛渐止,国王遂下令将补骨脂列为“宫廷常用药”。
朝鲜民间医者也积极推广补骨脂的应用,结合朝鲜半岛多山的地理特点,创制“补骨脂登山酒”:将补骨脂籽与人参、桔梗、生姜同泡,供登山者饮用,能“壮筋骨、抗疲劳”。朝鲜济州岛的渔民,也常用补骨脂与海带、排骨同炖,防治“海风痹”。这些用法,既保留了补骨脂的核心功效,又融入了朝鲜的地域特色,成为朝鲜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补骨脂与东南亚的医药交流
明清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如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的贸易往来频繁,补骨脂随华人移民传入东南亚,因其能应对当地湿热气候引发的筋骨病症,被当地百姓和医者广泛应用,并与东南亚传统医学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南洋骨脂用法”。
在越南,补骨脂被称为“c? chi”,华人移民将其用于治疗“湿热骨痛”(因东南亚气候湿热,百姓易患此症)。越南名医黎有卓编撰《海上医宗心领》,收录了华人传来的“补骨脂配薏苡仁”之方:取补骨脂籽三钱,薏苡仁一两,煎水代茶,能“祛湿补骨、止痛消肿”。当时,越南河内地区,百姓多患“湿热骨痛”,服此方后,疗效显着,补骨脂遂在越南广泛种植,成为当地常用药。越南民间还将补骨脂籽与柠檬草、香茅一同熬煮,制成“骨脂祛湿汤”,夏季饮用,能“防暑湿、补筋骨”。
在泰国,补骨脂被称为“?????????”(发音“kulanaphi”),华人与当地傣族医者合作,将补骨脂与泰国传统草药结合,创制“骨脂傣药膏”:取补骨脂籽、姜黄、莪术,研成细末,与椰子油调和,外敷治疗“跌打损伤、筋骨肿痛”。泰国曼谷有位傣族老医者,用此方治疗过无数百姓,他说:“补骨脂能补骨,姜黄、莪术能活血化瘀,椰子油能润肤通络,三者结合,既能止痛,又能促进筋骨愈合,比单用泰药效果更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