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拿藿语记:福实济世的仙草缘(下卷)

福实把这个病案补充到簿子上,写着:“小儿寒咳(三岁),九叶草嫩叶一钱,玄武岩水煮,加蜂蜜,熏鼻为辅,七日愈。注:嫩叶需采春末夏初者,燥性最小,蜂蜜需用济州产的野花蜜,不助燥。”她还教村里的接生婆李婶这个法子:“李婶,以后村里小孩寒咳,你就用这法子,比吃药安全,小孩也愿意喝。”

李婶后来用这个法子治好了村里好几个小孩的寒咳,还编成了新的童谣:“汉拿嫩叶甜,蜂蜜煮成汤,宝宝喝了咳就停,健康长大强又壮。”这童谣很快传遍济州岛,连城里的大户人家,都来请福实给孩子治咳——大家都知道,汉拿山的九叶草,不仅能治大人的痹痛,还能治小孩的寒咳。

第三卷 授徒传艺:藿智续薪火

万历二十五年的秋,福实的医馆越来越忙,她一个人忙不过来,牧使便帮她选了个徒弟——东莱村的姑娘金顺伊,顺伊的母亲曾被福实治好产后寒,顺伊从小就想当医女,跟着福实学辨药、制药。

第一天学辨九叶草,顺伊就犯了错——她把南坡的九叶草当成了北坡的,南坡的草叶薄,金斑淡,燥性小,北坡的叶厚,金斑浓,燥性足。福实拿着两株草,对比给顺伊看:“顺伊,你看北坡的草,根须扎得深,叶背的金斑像撒了碎金,这是因为北坡阴湿,草要长壮才能吸到养分;南坡的草,阳光多,长得快,叶就薄——辨错了草,药性就差远了,给寒重的人用南坡的草,就像用温水浇冻冰,没用。”

顺伊红着脸,把两株草的区别记在本子上。接下来学炮制,福实教她用松针裹九叶草:“裹松针要松,不能太紧,太紧了草会闷坏,太松了减不了燥气——你看,像这样,每片草都裹上松针,放进陶瓮里,闷一夜就行。”顺伊试了好几次,要么裹太紧,要么太松,福实耐心地教,直到她能裹得刚刚好。

有一次,顺伊给一个阴虚的农妇开九叶草汤,没加麦冬,农妇喝了两天,口干得厉害,还流鼻血。顺伊吓得哭了,福实却没怪她,而是带着她去看农妇:“顺伊,你看农妇的舌苔,红而少津,这是阴虚的征兆,九叶草性温,单用会助燥,得加麦冬滋阴,就像给烈火加瓢水,才能不烧起来——辨证不是记方子,是看人的体质,这是实践教我们的,比书里的字重要。”

顺伊跟着福实学了一年,终于能独立治病了。她第一次独立治好的,是村里的朴农妇,朴农妇产后寒,顺伊给她开九叶草汤加当归,煮了七天,朴农妇就能下地干活。朴农妇来谢顺伊,顺伊高兴地跑去找福实:“师傅,我治好病了!”福实笑着说:“你长大了,以后能帮更多人了。”

福实把自己的病案簿交给顺伊:“这簿子你拿着,里面记的都是实践的法子,以后你遇到新病症,就记在上面,再慢慢试,慢慢调——九叶草的智慧,不是我一个人的,是汉拿山的草,是济州的百姓,也是你这样的徒弟,一代代传下去的。”

顺伊接过簿子,像接过宝贝,她后来在东莱村开了自己的医馆,用福实教的法子,治好的人越来越多,还把新的病案补充到簿子里,比如“九叶草配玉竹治阴虚寒痹”“九叶草配紫苏治潮咳”,让九叶草的用法越来越全。

第四卷 异地传方:藿香跨道郡

万历二十六年的春,庆尚道的医女朴贞雅来济州岛学习,她听说福实用九叶草治好了很多人,特意来牧使府拜访。“福实姑娘,庆尚道比济州岛潮,很多妇人产后寒夹湿,用温经汤不管用,您的九叶草法子,能在庆尚道用吗?”朴贞雅问。

福实带着朴贞雅去汉拿山北坡,看九叶草的生长环境:“贞雅姐,庆尚道潮,用九叶草时,得加更多茯苓,茯苓能祛湿,还得把九叶草晒得更干,减少潮气——我给你抄份方子,你回去先试几个人,根据反应再调。”她给朴贞雅抄的方子上,写着“庆尚道产后寒夹湿:九叶草三钱(晒至全干),茯苓三钱,生姜三片,玄武岩水(若无,用井水煮沸凉透)煮,加蜂蜜,十日为一疗程”。

朴贞雅回到庆尚道,按方子给一个产后寒夹湿的妇人治病。妇人的腿又肿又冷,喝了五天汤,肿消了些,可还是觉得沉,朴贞雅便给福实写信,问该怎么办。福实回信说:“可加少量薏米,薏米能健脾祛湿,比茯苓更能去深层的湿气,煮的时候把薏米炒一炒,免助寒。”

朴贞雅按福实的建议加了炒薏米,妇人喝了三天,腿就不沉了;十天后,妇人能自己抱孩子,还特意给朴贞雅送了双绣鞋。朴贞雅把这个调整的方子写信告诉福实,福实把它补充到病案簿里,标注“庆尚道潮地用方,加炒薏米三钱”。

后来,全罗道、忠清道的医女也来济州岛学习,福实都根据各地的水土,教她们调整方子:全罗道热,加麦冬;忠清道干,加蜂蜜;黄海道靠海,加紫苏。这些医女把方子带回去,治好的人越来越多,还把新的实践反馈给福实,福实的病案簿,渐渐成了一本“九叶草实践全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