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塞藿棘传(下卷)

回到药铺,秦越将蜜炙淫羊藿四钱、黄芪五钱、沙棘果三钱放入砂锅,加井水煎了一炷香的功夫,滤出药汁,温后递给巴特尔:“你每天喝一剂,分两次喝,喝完别去草原上吹风,待在屋里,多喝温水,养养肺。”

巴特尔按此法服药,三天后,咳嗽就轻了大半,夜里能睡安稳了;一周后,咳嗽基本好了,也不气短了,腰也不酸了,能骑着马在草原上放羊了。他特意给秦越送了一张上好的羊皮:“秦大夫,您这药真是救了我!我问了草原上的老萨满,他说以前也有牧民咳嗽,用‘铁线藿’煮水喝,只是没加黄芪,效果没这么好,您这法子,是真懂我们草原人的病啊!”

秦越将这些年收集的病案、配伍、地方史志记载整理成册,取名《秦塞藿棘用药录》,扉页上写道:“秦塞寒地,用药以温阳护阴为要,淫羊藿配沙棘,佐以麻黄、山药、藿香、黄芪之属,皆民间口传经验,地方史志印证,实践先于文献,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他摸着册子,望着窗外漫山的沙棘与淫羊藿,忽然觉得——这秦塞的草木,不仅能治病,更能传承医道,让寒地的用药智慧,在岁月里生生不息。

结语

《秦塞藿棘传》虽为神话,却深植于陕北寒地的用药实践。秦越以淫羊藿(铁线藿)为基,沙棘为佐,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序,用“阴阳五行”辨证,以“七情配伍”组方,治冬末寒痹、初春遗尿、盛夏暑湿、深秋肺咳,每一案都贴合陕北的气候与人文,每一方都藏着“温阳不伤液”的寒地智慧。

从《延安府志》“藿根配麻治寒痹”到《榆林府志》“小儿遗尿藿芽粥”,地方史志的零星记载,与山民的口传经验、秦越的临床实践相互印证,恰如阴崖上的淫羊藿与沙棘——一温一润,一刚一柔,共同构建了“实践先于文献”的传承脉络。这脉络里,藏着中医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真谛,藏着秦塞百姓与草木共生的智慧,更藏着寒地医道的坚韧与温暖。

赞诗

秦塞风寒雪满崖,铁线藿生伴棘华。

温阳每借根泡酒,护阴常凭果入茶。

冬痹麻配驱沉冷,春遗薯添固肾精。

暑湿藿合消浊气,秋咳芪助纳虚声。

千年方志藏民智,一卷医录传藿名。

莫道寒疆无妙药,人间至味在烟霞。

尾章

时光流转,百年后的清代,陕北的药农在整理旧药铺时,发现了一册泛黄的《秦塞藿棘用药录》,册子上的字迹虽已模糊,却清晰记载着淫羊藿与沙棘的配伍、病案与地方史志的印证。药农们按册中的法子用药,治好了无数寒地百姓的病痛,这册《用药录》也渐渐在陕北的药铺间流传开来。

后来,有学者在研究《延安府志》《榆林府志》时,发现了与《用药录》记载一致的条目,不禁感叹:“原来百年前,已有医者将民间智慧与方志记载结合,这才是中医药传承的根基啊!”

如今,金佛山的淫羊藿仍在岩缝间生长,秦塞的沙棘仍在深秋里泛红,而《秦塞藿棘传》的故事,也像那株“铁线藿”一般,在岁月的寒风中,坚韧地生长着,诉说着寒地草木与中医智慧的永恒羁绊——那羁绊,藏在阴崖的积雪里,藏在山民的口耳间,藏在每一个用藿棘治病救人的日子里,从未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