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溪药韵:仔花春秋》下卷

它告诉我们,中医药的“药食同源”,从来不是高深的理论,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哲学:炒一盘仔花,是在吃菜,也是在养生;腌一坛酒糟,是在储物,也是在传承。从溪畔的晨露到餐桌的香气,从农妇的竹篮到学者的论文,药仔花的流转,恰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生动写照——最朴素的滋味里,藏着最深厚的智慧。

赞诗

建溪水暖润青茎,

采得灵芽带露清。

炒出春山三分苦,

腌成秋酿十分情。

食疗自古民间出,

滋味从来舌尖生。

莫道花茎微小物,

千年烟火记其名。

尾章

当最后一缕夕阳掠过建溪的水面,泽泻田的花茎在风中轻轻摇曳,像无数双小手,托着建瓯的烟火。厨房里,炒仔花的香气飘出窗棂,混着酒糟的醇厚,勾得人食欲大开。老人给孩子夹了一筷子,说:“慢点吃,这是咱建瓯的味道,得慢慢品。”

孩子嚼着仔花,舌尖先苦后甜,忽然问:“爷爷,最早是谁发现这花能吃呀?”老人望向窗外的泽泻田,笑着说:“是土地,是溪水,是咱祖祖辈辈过日子的心。”

或许,这就是药仔花留给我们的启示:草木有灵,待有心人识;生活有智,待用心人悟。就像建溪的水,静静流淌,却把泽泻的清、仔花的韵,都浸进了时光里,让每一口滋味,都成了传承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