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溪药韵:仔花春秋》下卷

药仔花渐渐融入建瓯的节庆与民俗。清明踏青,姑娘们会采药仔花插在鬓边,说能“祛春火”;端午包粽子,家家户户会炒一盘仔花当配菜,说能“解粽腻”;中秋赏月,酒糟仔花是必不可少的下酒小菜,说能“润秋燥”。

豪栋村还兴起了“仔花会”,每年夏至举办,比谁采的药仔花最壮、腌的仔花最香。头名的奖励是一套“仔花用具”:竹编采篮、陶制腌瓮、铜质炒勺,都是村里老手艺人做的。有年阿秀的儿媳得了头名,她捧着奖品说:“这不是给我的,是给仔花的,它让咱日子有了滋味。”

当地的私塾先生,把药仔花写进了启蒙课本。课本上画着泽泻田,旁边写着:“药仔花,生溪畔,春可采,秋可腌,清苦味,能祛烦,建瓯儿,知其鲜。”孩子们跟着念,不仅认了字,还懂了草木的妙用。

建瓯的戏班,还编了出《仔花记》的小戏,讲的是林阿婆发现药仔花、救治乡邻的故事。戏里有段唱词:“泽泻田,雾茫茫,仔花茎,藏良方,炒一炒,腌一腌,苦中甜,赛琼浆。”每次演出,台下的百姓都跟着哼唱,像是在诉说自家的故事。

民国年间,建瓯修县志,专门把药仔花写进了“物产篇”:“泽泻花茎,俗名药仔花,春末夏初采之,可炒食,可腌藏,性凉味微苦,能清热利湿,为邑人所珍。”这短短的记载,背后是数代人用舌尖尝出的智慧,是从口传到文献的跨越。

第八回 薪火不熄 花茎永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如今的建瓯,药仔花仍是餐桌上的常客。超市的货架上,摆着真空包装的“建瓯药仔花”,有清炒味、酒糟味、香辣味,包装上印着二维码,扫码就能看到采花茎的全过程。年轻的电商主播,在泽泻田里直播采仔花,教网友怎么挑选、烹饪,镜头里的花茎带着晨露,鲜嫩得能掐出水。

豪栋村的“仔花非遗工坊”里,老手艺人教年轻人腌制酒糟仔花,用的还是当年的红米酒配方,只是陶瓮换成了无菌陶罐,既保留风味,又方便保存。工坊的墙上,挂着林阿婆的画像,旁边是阿秀的照片,再往下,是现代传承人的笑脸——一代代人的面孔变了,手里的仔花却始终鲜嫩。

建瓯的中医院,开发了“仔花食疗套餐”,针对不同体质推荐吃法:湿热体质适合清炒仔花配绿豆汤;脾虚体质适合酒糟仔花炖鸡汤;阴虚体质适合仔花雪梨糖水。医生说:“药仔花的价值,不止在好吃,更在‘药食同源’的智慧,让养生融入日常。”

每年泽泻花开时,建瓯都会举办“仔花文化节”。游客们可以下田采仔花、学炒仔花、品仔花宴,孩子们还能参加“仔花绘画比赛”,画下自己心中的药仔花。最热闹的是“仔花知识竞赛”,题目从“药仔花的采收时间”到“仔花的食疗功效”,老老少少都能答上几句——这株花茎,早已成了建瓯人共同的文化记忆。

在福建中医药大学的实验室里,研究者们分析着药仔花的成分,发现其中的黄酮类物质确实有抗炎、抗氧化的作用,印证了民间“清热利湿”的说法。但他们也说:“最好的研究,是尊重百姓的实践,那些祖辈传下来的吃法,本身就是最珍贵的科研数据。”

结语

药仔花的故事,是一部“舌尖上的本草”传奇。从林阿婆偶然的一尝,到成为建瓯的特色食材;从灶台上的家常味,到非遗工坊的文创产品;从口耳相传的吃法,到县志里的记载,这株泽泻花茎的每一步,都印证着“实践先于文献”的真理——百姓用味蕾探索草木的奥秘,用生活沉淀食疗的智慧,最终让平凡的花茎,长出了文化的根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