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在常用的方剂之中出现的频率及名医使用

- 治外感兼湿证:如五苓散(白术+茯苓、猪苓、泽泻),用白术健脾燥湿,助利水渗湿,治太阳病“蓄水证”(小便不利、水肿);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以白术配茯苓化湿,解“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

- 治阳虚水停证:真武汤(白术+附子、茯苓、生姜),用白术燥湿健脾,助附子温阳化气,治肾阳虚水泛(肢体浮肿、畏寒肢冷),体现“温阳必健脾,健脾以助湿化”的思路。

- 治脾胃虚寒证:理中丸(白术+干姜、人参、甘草),以白术为核心健脾益气,配合干姜温阳,治“太阴病”(腹满腹痛、呕吐便溏),开创“白术健脾温中的经典配伍”。

张仲景对白术的应用,强调“湿邪为病,必健脾以化之”,其方剂中白术多与茯苓、干姜、附子等配伍,兼顾“祛湿”与“扶正”,为后世白术的临床应用确立了基本原则。

二、金代:李东垣——立“脾胃为本”,重白术“益气健脾”

李东垣(“脾胃学派”创始人)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将白术视为补脾胃、升清阳的核心药材,其应用更侧重“益气”而非单纯“燥湿”:

- 创“补中益气”类方:补中益气汤(白术+黄芪、人参、升麻),用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升提中气,治“气虚下陷”(脱肛、子宫下垂、乏力),强调白术“补而不滞,能助脾胃运化”。

- 治脾虚湿阻证:升阳益胃汤(白术+黄芪、茯苓、半夏),以白术健脾燥湿,配合升麻、柴胡升阳,治“脾胃虚弱、湿邪困遏”(倦怠、腹泻、舌苔白腻),体现“健脾需升阳,阳升则湿化”的思想。

李东垣将白术的“健脾”功效提升至“扶正祛邪之本”,认为白术能“助脾胃运化水谷,化生气血”,其用法使白术从“祛湿药”进一步成为“补益药”的核心成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三、元代:朱丹溪——滋阴派中“燥中求平”用白术

朱丹溪(“滋阴派”代表)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虽重滋阴,但不废白术,其使用特点是**“燥湿不伤阴,健脾以助阴生”**:

- 治痰湿证:二陈汤(后世加减常用白术),以白术配半夏、茯苓,燥湿化痰,同时强调“白术性燥,需佐以少量滋阴药(如麦冬)”,防其耗伤阴津,治“痰湿内阻兼阴虚”(咳嗽痰多、口干不饮)。

- 治妇人病:针对“脾虚湿盛兼血虚”的月经不调、带下,用白术配当归、白芍,如白术散(白术+当归、芍药、川芎),健脾燥湿以止带,同时助气血生成,体现“脾健则血生,湿去则带止”。

朱丹溪对白术的应用,兼顾其燥湿之效与滋阴之需,为“阴虚兼湿”证的用药提供了平衡思路。

四、清代:叶天士——温病中“护脾胃、化湿浊”用白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