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守田记》(下卷)

这些法子,被县里的老秀才记进了《农桑要术补遗》:“豫东白术,性温燥,植于田埂,可驱蝗蝻。其法:春播宜火土拌种,夏培以防涝,秋敛以存性,冬藏以养根。实乃农耕之助,非独药石也。”这本书虽未刊行,却在乡绅间手抄流传,让“白术守田”从民间俗法,有了文字依托。

第七卷:药田双用,病案传扬

随着白术越种越多,豫东人发现,它不光能守田,还是治病的良药。王老实的老伴,早年因脾虚常腹泻,常年吃白术粥,竟渐渐好了,脸色也红润起来。“这叫‘健脾止泻’,”村里的郎中说,“白术甘温,能补脾土,就像给脾胃加了柴,让它重新烧起来,水湿自然就干了。”

有年冬天,村里爆发“寒泻”,大人小孩都上吐下泻,郎中用白术配干姜、炙甘草,熬成“理中汤”。“白术是君,干姜是臣,”郎中解释,“白术健脾,干姜温胃,就像给冻僵的土地加了火,寒散了,泻就止了。”果然,喝了药的人,三天就好转了。

王小实还摸索出白术的“七情配伍”:治风湿关节痛,白术配苍术(相须,燥湿力增);治水肿,白术配茯苓(相使,利水更捷);治孕妇胎动,白术配砂仁(相畏,砂仁制白术燥性)。他把这些写在自家墙上,成了村里的“土药书”。

有个货郎路过,得了“暑湿”,又吐又泻,躺在路边动弹不得。王小实取来新鲜白术,配藿香、佩兰,煮了药汤给他喝。“白术燥湿,藿香解暑,”他说,“就像给潮湿的屋子开了窗,又生了火,潮气很快就散了。”货郎喝了两剂,竟能挑着担子赶路了,逢人就说:“豫东的白术,比仙丹还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些病案,渐渐传到县里的药铺。药铺掌柜派人来收白术,出价颇高,却被王小实拒绝了:“这白术是咱种田人的护符,要留着自己用,不能光换钱。”他只肯按平价卖给药铺一部分,条件是药铺必须把白术药方传给更多人。

第八卷:结语·赞诗·田埂薪火

道光年间,豫东平原又遭蝗灾,但这次,农人不再慌乱。他们按“白术月令”,在田埂种满白术,备足干枝叶,蝗虫一来就点燃,白烟漫过田野,如一道无形的屏障,护住了万顷良田。《开封府志》特意记载了此事:“自乾隆二十五年后,豫东农家多植白术于田埂,蝗至则焚其叶,烟所过处,虫皆远避,岁赖以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