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功效拓新境,通阳治百病
嘉靖四十七年,李时珍在湖南永州行医时,遇一“赤目肿痛”的老秀才,眼白赤红如血,畏光流泪,用常规清肝药无效。当地老妪说:“用麻黄茎煮水熏洗,再内服,能消红肿。”
李时珍半信半疑,取麻黄茎三钱,一半煮水熏眼,一半煎服。秀才连用三日,红肿渐消,畏光减轻。“此为何故?”李时珍沉思,想起《黄帝内经》“肝开窍于目,寒邪郁肝,可致目赤”,麻黄能通阳散寒,肝阳得通,目赤自消。
他又用此法试治十数例“风寒郁滞型赤目”,皆效,遂在案中记:“麻黄茎,能散赤目肿痛,因风寒郁遏肝阳者宜之。”
同年,蕲州爆发“水肿”,患者多“一身悉肿,按之凹陷,恶风无汗”。李时珍用麻黄茎配生姜皮、白术,治一个“水肿兼咳喘”的农夫,农夫汗出尿增,三日肿消,印证了“麻黄利水消肿”。他进一步发现,若水肿兼“产后血滞”(恶露不畅),加当归、益母草,既能利水,又能活血,有个产妇用此法,肿消而恶露畅,叹:“这药能治水,还能通血,真神!”
小主,
李时珍将这些发现汇总,拓展了麻黄的主治:“散赤目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他解释:“麻黄能通阳,阳通则寒散、水行、血活,故诸症皆愈。”
有个质疑的医者,用麻黄治“阴虚赤目”(非风寒郁滞),果然无效,反致眼干。后按李时珍之说,改用滋阴药,才效,医者叹:“李公不仅说清麻黄能治啥,还说清了能治‘哪种’,这才是真学问!”
第三章:炮制明法度,去节泡黄汁
李时珍的炮制房里,摆着五组麻黄:生品带根节、生品去根节、沸汤泡去黄汁者、蜜炙者、酒炒者。他正对比它们的药效。
“师父,为何要去根节?”庞宪指着带根节的麻黄。李时珍让一个“风寒表实”的患者服带根节的麻黄汤,患者汗出不畅,还说“喉咙发紧”;换用去根节的麻黄汤,患者汗出匀净,无不适。“根节性涩,能滞汗出,”李时珍解释,“故用茎需去根节,免其滞涩。”
他又试验“沸汤泡去黄汁”:取去根节的麻黄,用沸水浸泡片刻,捞出晒干,其辛烈之味减了大半。让一个“风寒表实兼胃弱”的书生服之,书生既汗出病愈,胃又不灼痛,说:“这药比生的温和多了。”
“黄汁是麻黄的‘燥烈之精’,”李时珍批注,“沸汤泡去之,能减其温燥,不伤胃津。”他还发现,蜜炙能进一步缓和其性,适合“咳喘兼虚”者;酒炒则能增强其“通血”之力,适合“产后血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