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芎通脉记》下卷

结语

紫虚谷的紫雾依旧年复一年地流转,川芎的故事也如这雾般,缠缠绕绕,从未断绝。从最初的“穿地龙”,到金代的“贯芎”,再到元代定名“川芎”,它的名字在变,可“贯通气血”的本真从未变。它在太行的岩缝里学会刚劲,在中原的黄土里学会绵柔,在江南的水乡里学会灵动,在岭南的湿热里学会清轻,恰如中医的智慧:应天地而变,守本真而通。

那些刻在护芎碑上的规矩,写在《汤液本草》里的定论,藏在民间药罐里的验方,其实都是同一个道理:草木与人,都在天地间求“通”——气血通则身安,知行通则道明,古今通则术传。川芎的根,扎在紫壤里,也扎在每一个需要“贯通”的生命里,成为比名字更永恒的存在。

赞诗

紫虚深处藏灵根,穿石通瘀力万钧。

贯得气血周流注,名定川芎万古存。

南柔北劲随方变,七情和合显神通。

汤液一书传正名,至今药香满杏林。

尾章

如今的紫虚谷,仍有片千年芎田,由赵氏后人守护。他们沿用着“霜降采挖、留苗护根”的古训,采芎时会对着丹岩作揖,说:“借您的灵气,救世间的病。”

中药房的药斗里,川芎被整齐地码着,标签上写着“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年轻的大夫开方时,总会想起课本里的话:“川芎为血中气药,能贯通上下,无所不达。”可他们未必知道,这“贯通”二字里,藏着紫虚谷的紫雾,藏着赵老汉的药锄,藏着王好古的笔,藏着草木与天地对话的私语。

只有当药罐里的川芎汤沸腾时,那股辛香漫出来,像在说:我叫过穿地龙,叫过贯芎,现在叫川芎,可我始终是我——那株在岩缝里,努力把根须往远处伸,想让天地气血都通起来的灵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