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一夔去世后,乡邻们把他葬在药圃旁,坟头种了株新的川芎。阿砚继续打理药圃,每年都把种子分给更多人,说:“这是先生的意思,要让香传遍四方。”
多年后,有个老秀才来凭吊,见药圃里的川芎依旧繁茂,一个孩童正在采叶,哼着歌谣:“方先生,种芎苗,香风吹过溪,年年不会消……”问起孩童,竟是王阿婆的曾孙,他说:“爷爷教的,这草里住着方先生的魂。”
更奇的是那间茅庐,空了多年,进去仍能闻见芎香,有人说“是方先生的诗魂化的”。官府想把茅庐改成祠堂,阿砚的儿子(如今也成了药农)说:“不用改,就让它这样,先生说过,真香不怕寂寞。”
有个编修地方志的官员,来此采风,写下《溪畔芎香传》,说:“方一夔以草木喻品格,其‘清芬袭肌骨’之句,非独咏芎,实咏其一生。芎香可消,然其追求之永恒价值,如溪畔青山,终古不变。”
如今,溪畔的川芎仍年年生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采芎的人,总会想起那个归隐的文人,想起他说的“香在,则心在”。而那句“清芬袭肌骨,岁久亦不消”,早已刻在当地的石碑上,风过处,仿佛有香从字里透出,与溪声、与风声、与代代相传的故事,融在一起,成了永恒的清芬。
赞诗
溪畔芎苗岁岁新,清芬一缕袭衣巾。
冰霜不改贞心在,岁月难消傲骨真。
香透肌骨成诗魂,情牵乡野化甘霖。
莫言草木非金石,千载犹闻太古春。
结语
方一夔与川芎的故事,最终化作了溪畔永恒的清芬。从个人的坚守到乡邻的传承,从草木的特性到品格的象征,“清芬袭肌骨,岁久亦不消”这两句诗,不仅道尽了川芎香气的持久,更诠释了一种超越时空的价值追求——真正的高洁,如芎香般,能穿透岁月的尘埃,抵御世事的风霜;真正的永恒,不在金石碑刻,而在融入血脉的精神,在代代相传的坚守。
这溪畔的川芎,早已不是普通的药草,它是方一夔的化身,是中国文人“穷则独善其身”的写照,是“澡雪精神”的象征。它告诉我们:所谓永恒,不过是把瞬间的坚守,活成了岁月的常态;所谓清芬,不过是让骨子里的正直,像芎香般,自然而然地渗透生命的每一寸肌理,再通过草木、诗文、故事,传给后来者。
尾章
溪水流淌,年复一年。川芎的青茎绿苗,在春风里舒展,在秋雨中坚韧,把方一夔的故事,讲给每一个路过的人听。或许有人记不住他的诗句,但当他们闻到那缕清芬,当他们看到乡邻们认真种植的模样,便会懂得:这世间有一种香,不会因岁月而淡,不会因境遇而消,它藏在草木里,在诗文中,在每个坚守本心的人身上,成为永恒的风景。
而那句“清芬袭肌骨,岁久亦不消”,早已超越了文字的意义,化作了一种生活的姿态——像溪畔的川芎,扎根泥土,仰望星空,以最朴素的方式,追求最恒久的价值。这,便是方一夔留给世间的,最珍贵的清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