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珠》下卷

更可怕的是,他的肚子开始发胀,像被气吹起来,皮肤越来越亮,跟幻境里的黑影一个样。"疼......疼死我了!"他抱着肚子打滚,眼泪鼻涕糊了一脸,"我再也不贪心了!我只要三颗!不,一颗都不要!"

他把麻袋里的猪苓全倒出来,对着雾里磕头,额头磕出了血,混着猪苓上的泥土,糊在脸上。磕到第七下时,老伙计突然"啊"地叫了一声,指着前方:"老板,路......路出来了!"

雾真的散了条缝,能看见外面的阳光。胡商人连滚带爬地往外钻,老伙计跟在后面,两人都没敢回头,麻袋扔在原地,像块没人要的破布。

等他们跑出一线天,肚子的胀痛突然消失了,像从没疼过。老伙计瘫在地上,哭着说:"老板,咱走吧,这山邪性,咱惹不起。"

胡商人看着自己的手,刚才抓银子的地方,沾着点黑泥,像猪苓的皮。他打了个哆嗦,再也不敢提猪苓的事,骑着马连夜离开了白河村,据说后来在洛阳开了家药铺,卖的药全是平价,再也不敢哄抬价钱。

八、守业护珠 山规新生

胡商人的事传到石守业耳朵里,他没意外,只是多了个心眼——在太白山的各个入口,都竖起了木牌,用彝汉两种文字写着:"猪苓乃山神所赠,挖三留七,违者雾锁迷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还做了件祖辈没做过的事:带着村里的年轻人,在猪苓生长的地方搭了木架,盖上茅草,像给猪苓搭了间间小房子,既能挡雨,又能防野兽刨。"山神护咱,咱也得护着珠。"他对年轻人说。

有年春天,山里闹虫灾,蝗虫把树叶啃得只剩光杆,眼看就要往猪苓窝爬。石守业急了,带着人往猪苓周围撒艾草灰——艾草是驱虫的,这是他从老麻纸上学的。

夜里,他梦见太白山神站在望人石上,对着他笑:"你比你爷爷聪明,知道护,也知道变。"

第二天,他发现蝗虫真的绕着猪苓窝走,像被什么东西挡着。更奇的是,撒过艾草灰的地方,长出了些紫色的小花,花谢后结的籽,落地就生根,虫子一吃就死。

"这是山神给的新规矩。"石守业把花籽收集起来,分给村民,"护珠,不光要留,还得想办法让它长得更好。"

他开始研究猪苓的脾气:喜阴怕晒,就种上藤蔓给它遮阴;喜湿怕涝,就挖排水沟;和蜜环菌是伴,就特意在猪苓窝旁埋上带蜜环菌的木头。太白山的猪苓,长得越来越旺,连以前没猪苓的北坡,都冒出了新的菌丝。

山外的药农听说了,都来向石守业取经。他不藏私,把自己记在麻纸上的"护苓经"抄了几十份,分发给大家:"猪苓是山的,也是大家的,护好了,谁都能有得用。"

有人问他:"守业,你就不想多挖点,换座大房子?"

他指着太白山:"山就是最大的房子,猪苓就是最好的家当。"

九、珠传千里 神恩永驻

石守业的麻纸越记越厚,后来被山外的秀才抄录下来,取名《太白山猪苓谱》,里面不光有猪苓的挖法、护法,还有各种配药的方子:猪苓配白术,治脾虚水肿;猪苓配茯苓,治湿热淋证......

有个走西口的药商,带着《猪苓谱》到了蒙古,用太白山的猪苓治好了牧民的"水臌病"(一种严重的水肿)。牧民们没见过猪苓,以为是黑珍珠,对着太白山的方向磕头,说要感谢"东方的珠神"。

消息传回太白山,石守业把牧民的感谢词刻在山神庙的石碑上,旁边画了头骆驼,驼着串猪苓。"山神的恩,传到天边了。"他对着石碑笑,眼里的光,像望人石上的露珠。

他老了以后,把"守珠人"的担子交给了儿子石念山。念山比他更有学问,进过县城的学堂,知道猪苓的学名叫"Polyporus umbellatus",知道它的利水作用是因为含有"猪苓多糖",但他还是像祖辈那样,进山前必烧香,挖苓后必填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