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葎草经纬:护田神草镇洪图》第一卷 春木发陈护田始

三年后,朝廷都水监使者勘察河工,见梁山泊周边田埂皆种葎草,藤蔓如绿篱护堤,大为惊异。张翁呈上祖父笔记,使者翻阅《河防通议》,果见北宋庆历年间有“葎草护岸”的记载,只是未被重视。

“此草之妙,正在‘实践先于文献’,”使者叹道,“今岁太阴湿土主运,得此草以木克土,金生水,恰合五运六气。其藤蔓为木,性温(春生);其刺为金,性寒(秋收);其根为土,性平(长夏);其汁为水,性凉(冬藏)——四气俱全,故能调和四季水土。”遂将葎草护田之法载入《都水监新议》。

如今,黄河下游的老河工仍保留“种葎草,护堤岸”的习俗。每当梅雨季节,他们在堤坝扦插葎草,说这是“请水神的绿篱”。若问渊源,老人会指倒刺:“这是盘古的指甲变的,能勾住地脉。”而《齐民要术》注释本里,葎草条目下多了行小字:“其护田也,如医之治水,以通为用,以和为贵,此草木之医道也。”

结语:一卷葎草护桑田 半是神话半是真

当张翁的足迹消失在黄河堤岸,葎草的护田传说却在乡野生根。有人说它的藤蔓是女娲补天的金线所化,有人说根系是大禹治水的玉简所变,更有人说每逢春分,葎草叶片的露珠会映出神龙治水的身影。这些传说暗合中医“以象取意”的思维——带刺的叶片是“金能克木”的具象,攀援的藤蔓是“木能疏土”的隐喻,而护田的功效,正是天地通过草木给予人类的启示。

从老丈的口传经验到《都水监新议》的文献记载,葎草的护田应用诠释了中国传统智慧“实践—理论—实践”的螺旋上升。口传知识如葎草根系深扎乡土,文献记载如藤蔓向文明高处生长,两者滋养,构成了农耕文明的智慧大树。

赞诗

第一卷·春木葎草赞

东风解冻水汤汤,老丈田间见绿芒。

藤蔓勾连如地脉,根须盘曲似天纲。

金刀破湿疏渠网,木气承春固堤防。

莫笑荒藤生野径,一株能镇万重浪。

第二卷预告《夏火烹藤通水道 葎草繁生济农桑》

且说张翁护田后,转眼夏至。时当少阴君火主气,少阳相火司天,天下多患暑湿。药王行至江南,见稻田中葎草疯长,藤蔓如绿网覆盖水面,竟能化暑湿为甘霖。更有渔翁告知,此草盛夏煎水洗身,可防“疰夏”。欲知葎草在夏日又有何神效,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