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葎草经纬:护田神草镇洪图》第一卷 春木发陈护田始

他取来陶瓮,舀入山涧清泉——此泉自花岗岩缝出,属“天一生水”。将葎草嫩芽投入,以桑木柴生火——桑属东方乙木,其火能引葎草的木气上升。水沸时,瓮中升起青白二气,青属木,白属金,二气交融如太极,正是“金木交并,水土合德”之象。

第四回 五运六气融根脉 四气五味定堤防

陶瓮中的水渐成翡翠色,张翁以葛布滤过,泼向积水最深处。水液所及,淤泥竟自动向两侧分开,露出湿润而不黏腻的泥土。“今岁大运木,主气风,客气相火,风火相煽,湿土受灼,”他对围观村民说,“此草味苦属火,能燥土;性寒属水,能清热;味辛属金,能通络——火生土,故土湿得燥;水克火,故郁热得清;金生水,故水道得通。”

有老学究质疑:“《齐民要术》未载葎草护田,恐为妄言。”张翁指着眼下的葎草:“神农尝百草,先有实践,后有典籍。我祖父光绪年间见此草护田,此乃口传之秘,岂因书未载而弃之?”说罢带众人至河边,见野生葎草的藤蔓将崩塌的河堤缠住,倒刺勾着泥沙,竟在水中筑起绿坝,水过之处,泥沙俱下,藤蔓不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此时云散日出,葎草嫩芽上的露珠折射出七彩光芒,状如北斗。张翁忽见一只螳螂攀着藤蔓,前足如刀,恰与叶片锯齿相映——此乃“金气”旺盛之兆,暗合《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的至理。

第五回 金藤固土生元气 玉叶导水复桑田

张翁带领村民在田埂扦插葎草,按五行方位种植:东方三行(木),南方七行(火),中央五行(土),西方九行(金),北方一行(水),合“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数理。种植时在日出(木时)下苗,日落(金时)培土,借木金相生之力,使藤蔓速长。

半月后,黄河水位渐退,新种的葎草已爬满田埂。张翁巡视田间,见藤蔓交织如八卦图,每片叶子的锯齿数为奇数(三、五、七),属阳,引天阳下济;根系分支数为偶数(二、四、六),属阴,导地阴上升。“此草以阳叶吸天精,以阴根纳地髓,阴阳和合,故能治水。”他想起《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此草正是天地冲和之气所化。

暴雨突至,张翁冒雨查看,见葎草叶片的锯齿尖端形成小水滴,如珍珠垂落。水滴落下处,地面砸出小坑,却被根系周围的菌丝迅速吸收——此乃“金生水,水生木,木固土”的循环。他蹲听雨水打叶声,高者为金声,低者为土音,夹杂水流过根系的“汩汩”声,恰合五音对应五行之理。

第六回 草木有灵通地脉 天人感应贯农桑

是夜,张翁梦见土地公拄杖而至,杖头挂着葎草藤蔓:“吾乃中央土神,此草为昆仑仙草之叶所化,根系如吾胡须,藤蔓如吾衣纹。今岁土气壅滞,故遣其疏泄。”土地公以杖画地,葎草的根系竟与村落的灌溉渠重合,形成“地上藤蔓,地下渠网”的天人对应。

梦醒时分,张翁见葎草藤蔓上的露珠排列成“坤”卦(?)——坤为地,为母,为布,正合葎草“厚德载物”的护田之性。他取出祖父的口传笔记,见其中记载:“光绪三年,洪水犯境,见田边拉拉秧处水退速,根如网,藤如渠,土不溃。”今以葎草护田,正应“实践先于文献”的古训。

清晨,有村民见葎草藤蔓上挂着蛛网,蛛网上的露珠映出田垄轮廓,恰似一幅微缩的农田水系图。张翁抚掌赞叹:“此乃‘地脉如人体经络,草木如针灸穴位’,葎草正是大地的‘足三里’,治水而固本。”

第七回 口传心授承先志 青史新载护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