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由商队售卖……”
诸葛亮、郭嘉等人皱眉沉思。
土豆产量可达数千斤,超过现有的粮食作物十倍还多,如若不加防备,恐怕很快就会流入大乾。
如此一来,恐怕用不了多久,大乾也会种植开来。
这样的话,那北疆因土豆而产生的优势,反倒会转变为劣势……
这些问题众人心里很清楚,想来苏言也很清楚。
或者说,这只是明面上的询问,其目的绝不止于这些问题,而在于更深层次。
念及于此,诸葛亮抬头看向苏言,“恐怕不可全数交给对方,至多交付两成,甚至更少。”
“第一批土豆收获后,随着售卖,必然会出现流入大乾的现象,但农作物并非某种技术,一经流入就能迅速地铺展开来。”
“只要售卖的数量很少,即使在混乱较轻的江南地区,没有几年的时间,也很难将土豆推广起来。”
受限于土豆的数量,其他人得到后就算想要种植,也需要数年的时间去不断繁育、扩大,但对于北疆来说,这个时间已经足够了。
但事情并没有这般简单,毕竟谁都看得到未来土豆恐怖的影响力。
一旦限制土豆出口,或许就会引起大乾民心的变化——苏言明明拥有足以使千万人饱腹的神奇作物,却不肯分给大乾各地,岂不是自私之举?
毕竟北疆名义上还是大乾的北疆,他还是大乾的北疆王。
“与其说是售卖极少数量,倒不如换一种说法。”
郭嘉眼珠一转,“朔州毗邻北疆,倘若以此为基点,使土豆的影响力辐射中原……”
北疆地域辽阔,也算得上地广人稀,大同、宣化等城多年来饱受匈蛮袭扰,搬离北疆的百姓多不胜数。
如若借助土豆之声势,吸引吃不上饭的中原百姓来北疆拓荒,这样既能增加北疆的劳动人口,又能促进大乾人与草原人的融合。
如此一来,再经过一番美化,限制土豆出口就变成了优先供给难民,反倒树立起为国为民的良好形象。
“先生言之有理。”苏言微微颔首,皱眉思索起来。
以土豆为报酬,换取难民们开垦耕种土地,这样就解决了无业流民的问题。
开垦出来的土地,由于已经发放过报酬,理应归属于北疆王府,如此一来,土地便由百姓私有,转变为了北疆王府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