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大山脚下的老人

墓旁的相思 臭草根 3435 字 14天前

向这群人奔驰而来,然后向这些人递上雨衣,雨伞。

这些人接过雨衣雨伞说:

“谢谢叔叔阿姨!这雨下得太不是时候了。”

人们冒着大雨不停的看看这些来自于不同地方,不同年龄的年轻人。

正准备问问他们:

“雨这么大,恐怕一时半会是走不了,打算怎么办?”

这时,在这群人的前面又出现十多个女人朝这边奔来,她们个个打着雨伞,手里提了一个大口袋。

来到这群人面前催促道:

“快!快!快换衣服,这鬼天气,一时半会是停不了,大家都到前面的车里把衣服先换掉再说,打湿了,会着凉的,影响工作,快去!”

这些人接过衣裤,鞋袜,去车里把衣身换掉后。

一个高大的年轻人带着大家来到墓前说:

“阿姨!我们明年再来看你了!你就安心吧!”

送雨衣雨伞衣服的人们这才开始问这些年轻人,原来她们都互不认识,但个个人都知道何荷花,因为何荷花是自己的救命恩人。

这些年来他们或她们都是一个或几个相约来给恩人扫墓的,也知道每年的清明节从各个不同的地方赶来扫墓的年轻人中,还有很多都是恩人用生命换来的,于是有人在网上发了帖子,然后组建了这样一支自发性团体。

这些人中有小的,有大的,大的大学也毕业参加工作了,小的还在读初中。

这群人都是何荷花用生命换来的人。

这样的一支自发团队就是眼前这个高大的年轻人组织起来的,也只到今天他们或她们相约来到墓前,还未顾上说一句话,就一阵忙碌,也未来得介绍自己就是一阵大雨。

当人们看见今天突来这么的大雨,也估计这群人没带雨具,于是送来了衣服鞋袜,雨衣雨伞,然后开始攀谈起来。

这群人中,有四个人是当地的,并且有两人就是大山人。

这两人同时说:

“就到我们家里坐坐,等明天我送大家!”

“我不行哦!我明天就要上班,最近单位上有很多事,路上虽堵车,我慢点都得赶回单位。”高个子说。

“我也急,我们公司最近在研发一项产品,岗位不能少人。”一个高高的年轻姑娘说。

“这样吧!时间不急的,可以晚点走,就到他们那里坐坐,也可以叙叙旧,急的可以先走,这样行吗?”一个矮胖的年轻人说。

“我看也可以,我们有车的先把远的坐公车的送到车站,回头再来没车又近又小的送回家,我们有六辆车。”这高个子说。

“万一你时间都紧,我们也可以抽出来五辆可以送。”先前送雨衣雨衣的一个阿姨说。

“我们也可以抽五辆出来,再说我们是当地的,可以不慌不忙的。”刚才送衣服的一个阿姨说。

“就这样吧!忙的,远的先走。”然后高个子从身上掏出三千元钱递给阿姨说。

“我只有这么多现金,你们刚才的这些东西多少钱,不够只有用微信了!”高个子接着说。

“我这里有有两千。”一不高不矮的姑娘说。

“我们这里有两千。”

“我这里有一千。”

几个年轻人都抢着递过来!

“谁说要收你们的钱,世上哪有这么卖东西?”

“这不叫趁火打劫吗?”

几个阿姨大声嚷道。

双方就在大雨中争来争去,谁也不让,钱也掉在地上到处是。

最后高个人说:

“这样吧!你们收一点表示一下,余下的以我们共同的名义捐赠给慈善机构!让它去帮助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行吗?”

“行!”

高个子人本来想说以她们的名誉,又怕她不同意发生争执也只好这么说了。

这才停了,大家都知道这样是最好的处理,加之这么大的雨。

然后要去车站的,送到各自需要的的公交车上回家,其于都坐上车回家了。

雨还在不停的下着,也未有人留下来,都离开了。

只有眼前的这位老人!还有不走之意,熟悉他的人上前劝说好一阵子,老人才离开。

只要来过大山的人都知道,每天的清晨,人们不管是坐在南来北往的公交车上;还是东西来往的高铁上;还是自己开车;还是慢步,晨练在这条通往县城的快速通道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们都总会看见这位身高一米七左右,手里拿着一条龙头拐杖,身穿着中灰色中山套装,白发苍苍,但精神十分矍铄的老人,默默的站在这满山都是青松树林的、大山连绵的一座小山脚下的、一座白满鲜花的墓前的老人。

默默的站在墓旁,在旁边还有一座无字的坟墓。

每天的清晨都至始至终相依相偎的守候这墓旁,在这座每天摆放着十分新鲜的花盘的墓旁,一看这些鲜花就知道是常有人打理的,不然不会是这么的新鲜。

这座墓从坟身,坟头,坟周围除了花盆连一根细小的杂草也没有,四周也打扫得十分干净,不想有任何杂草打扰她清纯的生活。

这座不寻常的墓与后面的大山荷花食品有限公司遥遥相对,好像一个卫兵,日夜守候坚守在这里,听说这是坟墓的主人在临终前的预兆的遗愿,她要看着大山的发展,崛起和繁荣。

想看看大山是如何从“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晴”改变成解决了温饱,又如何从温饱改变成小康的奋斗历程。

也想留恋这大山的“九湾七十二拐,九门九坝,九沟九岔……”是如何走出大山,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