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

灾厄降临 黑十三郎 7963 字 15天前

正是因为野猪的勇猛,所以打野猪就成了勇气的象征,许多武士都会喜欢去围猎野猪。打下来的猪不能白打吧,现在在超市里也要几十块一斤,是价值远超过家猪的奢侈食品,武士虽然从小被教育吃什么变什么,可他们脑壳也没有坏掉,知道猪肉好吃。这正应了那句中国古话,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

野猪膘肥肉壮,打下一只就有几百斤。这几百斤肉下了锅,再放些萝卜和野菜一起熬煮,足够一只小部队吃的。就是啊,上战场本来就是要去杀人的,还讲什么不杀生不吃肉的?真要有这善心趁早就不要来打仗啊,杀人和杀猪,究竟哪个罪孽更深,稍微想想就能明白。

打野猪可以表现出武士的勇气,顺便更可以开开荤。一些穷武士如果家里断了粮食,或者来了朋友,都会去山里碰碰运气,打只野猪回来。电视剧《利家与松》里,被剥夺俸禄的前田利家为了招待前来拜访的木下藤吉郞一家,就带着随从进了深山老林子去打野猪,老婆阿松则在窝棚里烧水等肉下锅。后来木下一家带来几条大萝卜,于是大家围着火吃了一顿暖洋洋、香喷喷的猪肉炖萝卜。

虽然想想在那个没有什么调料的条件下,这一大锅乱炖也未必真的好吃到哪里去,可比起《我的团长我的团里》迷龙主勺做的那一大锅猪肉、牛肉罐头、白菜和粉条的酱油大乱炖肯定是好吃多了。

只不过,嘴里吃上野猪肉,表面上还要想办法使之合法化。这些贪嘴的人就有了许多约定俗成的暗号,例如野猪肉要叫“山鲸”,马肉叫“樱”,鹿肉叫“红叶”,骗人骗鬼骗老天,傻瓜才会相信。而且他们怎么也没想到的是,鲸鱼不是鱼,是和猪一样的哺乳动物,就算野猪换了名字叫山鲸,同样还是和四条腿的动物是一家子的。

高级的武士一般不会屑于吃这种粗糙的野食,但他们有时候也会嘴馋想吃点肉。

德川家康有一次闲的无聊同家臣们聊天,讨论什么东西最好吃。有人说河豚肉好吃,有人说天鹅肉最好吃,最后家康的小妾阿尾说:“这世界上最好吃的是盐啊~”在场的家臣哈哈大笑,都觉得女人实在是无知。

小主,

第二天,阿尾准备了一桌丰盛宴席,从河豚肉到天鹅肉、鹿肉应有尽有,可是每道菜都没加盐,被邀请的家臣们这才承认盐是这世界上最美味的。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立于统治阶层顶端的德川家康,也没有好好的去执行不禁肉令,当他想吃的时候也一样会随便的去吃肉。

其他关于武士吃肉的故事也不少。像号称丰臣秀吉的“贱岳七本枪”之首的加藤清正就曾经在侵略朝鲜时大肆猎杀老虎,虎鞭送回日本给丰臣秀吉吃,治他的不育症。老虎肉也不能浪费,不是说吃什么变什么吗?加藤清正自然很想得到老虎的勇猛,所以老虎肉便也没少吃,估计在朝鲜那几年,他天天就是在变着花样的煎炒烹炸的吃老虎肉吃到吐。丰臣秀吉吃了那么多虎鞭,应该也算是在吃肉,如果他真有来世,而且也真的是吃什么变什么,那么他来世估计变的就是……

咳,咱们还是接着说吃肉这档子事吧。

其实在战国后期,由于来到日本传教的西洋人越来越多,接受西洋思想的人也多起来,对吃肉的态度也逐渐有所转变。喜欢接受外国事物的织田信长和他的继承人丰臣秀吉对吃肉也不是那么忌讳了,像信长甚至经常会吃着肉,喝着葡萄酒。秀吉也曾经在庭院里开野餐会,而宴席上的主要食物之一就是烤肉。

不过,即便如此,日本也从来没有出现过酒池肉林。毕竟几百年不吃肉的文化早已成了民族习惯,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还是认真的奉行着不吃肉的习惯。只不过,战国乱世,吃饱肚子才是第一位的,有鱼吃鱼,有肉吃肉,也顾不得下辈子变什么四脚畜生,先填满了今世的口腹再说吧。

但是,战国的大名们还是会时不时的拿吃肉出来做文章。

织田信长看比睿山的和尚不顺眼,嫌他们搞国中国,还支援自己的敌人浅井朝仓,便列了和尚们的一堆罪状,一把大火将比睿山上的寺庙烧个精光,还杀了三千多人。在他所罗列编织的罪名中,就有喝酒吃肉这一条,实际上,织田信长本身作为佛教国家的成员之一,平时也没少沾过肉食荤腥。只不过当他需要杀人理由的时候,就顾不得自己身上也一样黑了。

战国时代时局混乱,粮食减产很厉害,饥荒便成了常事,一些村庄甚至到了要人吃人的地步。吃人毕竟不为基本道德所允许,可野猪又不好打,是以一些老人就挺身而出,披上野猪皮假装野猪,村里人把他们当做野猪打死吃肉,自欺欺人的假装是吃了野猪肉。

参与这项活动的人们至少在内心认为野猪是可以吃的,实在饿肚子,吃肉也不是不能考虑。

后来到了江户时代,吃肉之风风行一时,在当时的幕府看来,这真是坏了风气的糟糕事。第五代将军德川纲吉爱小猫小狗,他有感世风日下,索性颁发“怜生类令”严禁杀生,使吃肉的社会风气紧急刹车。这一刹车就刹到了明治维新的近代,全盘西化之后天皇带头吃牛肉穿洋装,日本人这才开始再次口尝荤腥。

真正能坚持绝对不吃肉的,除了死板恪守祖训的公卿和皇室外,就是忍者了。他们倒不是为了遵循什么朝廷法规,只不过忍者为了保证身轻如燕,就必须严格限制体重,否则要是养出个300斤的体重来,不要说飞檐走壁,恐怕连走路都难了。

这些都是后话,至少在混乱的战国时代,吃肉这种偶一为之的打牙祭行为并不被社会所排斥,吃不吃肉是自己的事,反正也不会扰乱社会治安,战国大名们忙着抢钱抢粮抢地盘,没人有兴趣去管人们的口腹问题。

“豪华”的宴会大餐

从明代时候开始就有官方明文规定,无论是皇帝赐宴还是官方宴席,都是履着四菜一汤的标准进行(至于有多少人是真的在执行咱们另说了)。这个本着克勤克俭制定的官方基础标准,竟然比古代日本宫廷大宴的个人标准要高出那么多,实在是没话说了。

话说自从大化革新后,日本逐渐杜绝了肉食出现在餐桌上,再加上日本是个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对食物就更没那么讲究了。我们在影视剧里经常能看到古代日本贵族们聚餐,每人面前一份饭菜,自己吃自己的。即使是他们口中宫廷宴会的豪华大餐,也就是一尾鱼,一盘腌菜,一小碟煮菜,一碗米饭和一瓶小酒。这个标准大概连中国一个七品文官的伙食标准都到不了。

日本人吃饭是分餐制,宴会时每人面前就是一张小桌子,上面摆着这三菜一汤。这个习惯想来应该还是学自中国,在发明八仙桌前,中国人摆宴席也是每人一份饭,各吃各的。后来日本学去这吃法就发扬光大起来,分餐制一分就是一千年,直到现在,比较高规格的传统日本宴会也还是实行着分餐制。

宴会的形式和每席的上菜数目都是固定的,一般情况下不会增加菜色。既然菜的数量只有那么多,于是就只好在每道菜上下下功夫了。

小主,

唯一的荤菜就是那条鱼,鱼的数目不能增加,那么就尽量选些名贵的鱼来烹调。腌菜也是必须要上的,那么萝卜就只取一条萝卜中间最好的两片,切薄了再刻上花。煮物也是不能变的,那么挑选野菜的时候也要选比较稀有的。

不过,日本菜怎么做也就是这点花样,想在本着清淡第一的味道上下功夫是很难了。既然味道和菜色数量上能做的都有限,于是宴会的主要逐渐转向了餐具和食桌,器具上务求精美,这样至少让吃饭的人能吃的舒服点。

该下功夫的地方不下功夫,总是在小地方务求精细,这就是日本人的性格,最后做出来的经常是些买椟还珠的事。

在这种行为达到顶点时,就出现了怀石料理。

所谓怀石料理,顾名思义,最多早就是在怀里放块石头。为什么要把石头放在怀里呢?咱们前面说过,即便是贵族,也要遵循每天吃两顿饭的规定。农民们晚上可以早早睡觉,贵族可受不了这样的生活,对他们来将,黑夜代表着夜生活才刚刚开始。

和贵族们一样要受这种煎熬的还有和尚。长夜漫漫,和尚们晚上还有许多功课要做,饿着肚子实在受不了。有的和尚就找来两块石头烤热了放在怀里,尽量顶在胃上,这样让肚子暖和点也可缓解饥饿之苦。

时间久了,有的和尚不甘心怀石,便在袖子里悄悄笼上两块点心,实在饿了就吃点东西。

贵族们学会了这招,有的人就也学着携带点点心,晚上聚会的时候,大家拿出点心来吃,并称之为“怀石料理”。后来,晚上禁食的规定逐渐没有人去认真执行了,随着禅文化贵族之间的流行,有的人开始关注晚上聚会的菜色,发展所谓的怀石料理,而这种怀石料理也逐渐形成了某种贵族沙龙活动,大家并非为吃,是为了达到某种雅的意境凑到一起。

在怀石料理的菜色配置上,制作者们会用樱花盛开的季节用樱花瓣制作小点心,再在餐具里插上一小条樱花树枝来寓意春天。或者在下雨天,用竹汁做的菜色下垫上几片翠绿的竹叶,来表现某种忧愁的境界。

参与宴会的人听着从唐朝传来,从奈良时代一直到战国时代都没有丝毫变化的单音节雅乐,像小鸡吃米那样一点点的吃着这些昂贵的菜色,感叹赞美宴会主人营造的高雅意境。宴会结束时,宴会上的所有菜色都只有一两小块,全部宴会上所有的菜加在一起,都不够一个正常人两口吃的。宾主满意散场,在场的人们也就是吃个意境,没人会真的吃饱,肚子里都还是空的。

比起上层贵族来,武士们并不像公卿们那么喜欢追求礼仪,他们在开宴会的时候吃的会相对好些。

消灭武田家,基本已经获得日本的统治权后,织田信长有感盟友德川家康多年来的全力支持,决定在安土城摆下前所未有的豪华大宴席来招待家康。

这次前所未有的豪华大宴会,完全突破了三菜一汤的标准,据说从珍贵鱼种到贝类甚至飞禽,共有数十种菜之多——当然每盘菜也还是只有一两小块,还不够一只小鸡吃的。虽然在我们中国人看来,这样的宴会水准刚刚堪比普通官僚的家宴,但在日本已经是空前大宴了。好家伙,一顿饭吃几十种菜,日本人哪见过这大阵仗?要么说织田信长是日本空前绝后第一人呢,能在战国时代吃出这种水平也已经足够显示他的气派了。

至于这次超豪华宴会的味道如何,想必就不是很好吃了。

当初织田信长刚打败三好家进入京都时,捉来三好家雇佣的高级厨师给他做菜。为了讨好新主子,厨子使劲浑身解数精心做了一桌菜,贱缩缩等着信长的大加赞赏。不料信长吃了两口就勃然大怒,命令人把这厨子拖出去砍了。

厨子大惊,忙问信长觉得哪里不好吃,信长怒道:“这破菜水了吧唧的,你蒙俺没见过世面啊!”厨子一听这下心里有了底,忙求信长再让他去做一桌菜,如果再不好吃随便姥爷处置。信长怒火稍息,让厨子去做,不一会儿又一桌子菜上来,信长这回吃了连连叫好,便留下那厨子在了身边。

后来有人问厨子是如何让信长满意的,厨子说:“第一次做的时候是按照旧主三好家的口味做的。三好家久居京都,口味清淡,所以我第一次是按照京都高级料理的口味做的。信长公是乡下来的,所以吃不过这种味道,我第二次就按照他老家尾张国乡下的口味把味道做的重重的,信长公自然就对了口味了。”

如此看来,信长的口味也不外乎是大酱大咸,这次的宴会肯定还是照着他的口味烹饪,所以口味自然好不到那里去。

同时代的中世纪欧洲王室宴会主菜是各种抹着糖浆和各种香料、油汪汪的烤肉,朝鲜的最高宫廷料理则不外乎是人参炖鸡、白菜叶子卷猪肉、明太鱼干、开煲狗肉和各种泡菜,比起中国的豪华宴会,这些所谓的宫廷料理简直就是土财主餐桌上才能摆出来的不入流食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但至少这些宫廷料理还算能吃肉吃到饱。战国时期日本的宫廷料理,哪怕是织田信长这次日本建国以来最豪华的宴会,也都不足以使正常男性吃饱。何况,日本农家的小米饭还可以添饭,这种豪华宴会却只是每人一小碗饭,不但吃完了不能添饭,就是桌上那每盘一两块的小菜,也只能是浅尝即止,更不要说吃饱了。再加上这次信长的豪华宴会最后以负责宴会的明智光秀选的鱼不新鲜不欢而散,与会的德川家康饿着肚子回到自己宅邸里,肯定又吃了不少腌萝卜干小咸鱼充饥。

伊达政宗也有一个与宴会有关的故事。

相传在他人生转折点的人取桥合战时,政宗对身边大将鬼庭纲元说:“希望能早日取得天下,到时候我要吃豆腐、盐烤沙丁鱼和芋头汤!”那年政宗只有十八岁,多少还有些稚气未消。

二十八年后,天下已经被德川家康所得,伊达政宗作为首屈一指的大大名辅佐幕府。在他第五男宗纲的戴冠仪式上,作为宴会主持的鬼庭纲元奉上了豆饭、盐烤沙丁鱼和芋头汤,政宗此时已经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美食家,自己还经常下厨房做菜,他对菜色非常不满,就悄悄对旁边的重臣伊达成实说,今天菜也太简陋了。

鬼庭纲元听说了,第二天便正装来到伊达政宗面前说,二十八年前您说想吃这个,如今天下太平了,我特地精心给您准备这菜色,您怎么忘记了?政宗哑口无言,只好赶紧道歉。

虽然说吃豆腐、盐烤沙丁鱼和芋头汤在后来的大大名伊达政宗看来有些简陋了,但在当年他也是陆奥地区的大名,这三道菜至少在当年的他看来,也是很不错的菜色了。由此可见,战国时代一般大名的宴会标准如何。

相比之下,欧洲和朝鲜王室的粗粝食物比起这些日本宴会上的食物还是不知道要好吃上多少倍了。生在日本,即使是生下就叼着银汤匙的贵族或武士,在饮食方面实在也是够可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