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七月,在海山的大力推动之下,尚书省第三次被复立,各地行中书省则被改为行尚书省。
但地方上虽然改制了,朝中的中书省却未被撤销,所以朝堂之中一下变成了两省并行,为了防止政令混乱,海山又明确划分两个省的职能,下旨“旧事从中书,新政从尚书”,但从地方行中书省改为行尚书省这件事能够看得出来,中书省基本已经相当于养老单位,没有什么实际性的作用了。
由于之前东宫在各个部门安插人员的事件逼迫海山不得不使出了权力稀释大法,所以在尚书省的人员选用上,海山非常谨慎,选择的都是自己的亲信。
其中担任尚书省左右丞相的分别是脱虎脱和乞台普济,三宝奴、乐实担任平章政事,保八为右丞,忙哥铁木儿为左丞,王罴为参知政事,刘楫为尚书左丞,同时令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担任尚书令,总领尚书省所有事务。
可以这么说,尚书省的各级官员基本都是海山的亲信,除了乞台普济是从中书省右丞相平移过来坐镇的以外,其余人员之前基本都不是什么大官,对于处理一国政务也没有太多的经验,他们之所以能够上位,凭借的就是跟海山的裙带关系。
而这样的一个组合,又怎么能担起拯救一国经济的重任呢?
【乞台普济的智慧】
禅语有云:“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当代的文学大师莫言先生也说过:“人之所以烦恼,是因为欲望太多。”
说真的,我是打心眼里佩服乞台普济。
作为一个站在政治生涯顶峰的人,能够做到激流勇退,属实非常难得。
乞台普济,党项人,祖上三代都是蒙古重臣,他爷爷叫拉吉尔威,是成吉思汗的贴身宿卫之一;他爹叫算智尔威,是忽必烈的藩府宿卫,跟着忽必烈征讨过大理,打过南宋,平定过阿里不哥的叛乱,还出任过党项地区的达鲁花赤;而他本人,幼年时就能跟着他爹出入忽必烈的营帐,后来忽必烈即位之后,把他派给真金当宿卫,前前后后跟着真金呆了二十年之久,后来真金死后又奉命看护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兄弟俩。
在看护海山他们哥俩的时候,他的儿子也作为陪读一同跟着海山他俩学习,但是小孩子都比较贪玩嘛,所以他儿子就成了他立威的工具,每次只要海山等人一犯错,他就揍他儿子,目的就是为了杀鸡儆猴。
再后来,海山奉命前往漠北镇抚,他便跟着海山一同北上,既担任宿卫,又负责辅助海山处理军事,当初哈剌哈孙传讯让海山回大都争夺皇位之时,海山本想直接率军杀回去,就是因为乞台普济的劝说,方才放弃了这个想法,这也使得大元帝国少了一次血腥的内部战争。
可以说,乞台普济在海山兄弟俩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的就是一个父亲的角色,所以无论是海山还是爱育黎拔力八达,都对他很尊敬。
也正因此,海山即位之后便将他任命为中书左丞相,加太子太傅,哈剌哈孙去世之后又将他升为中书右丞相,让他位极人臣。
按照常理来说,在掌握了如此之大的权力后,哪怕再怎么冷静的一个人,估计也得有一丝丝的骄纵之意,毕竟是这么大的一个官,得瑟两下也正常。
可乞台普济没有。
因为他太熟悉海山了。
在一片缟素的王府,海山跟着寡母被排挤的时候,他在;
在昏暗的油灯下,海山听李孟给他讲述枯燥的经学时,他在;
在狂风呼啸的漠北之地,海山与冰冷刺骨的铁甲为伴时,他也在;
在血肉横飞的战场上,海山亲自上阵与叛军厮杀的时候,他还在;
可以说,他是亲眼看着海山一步一步从朝堂的边缘人物成为君临天下的一国之君的。
而这么多年的陪伴,让他很敏锐地察觉到了海山在登基之后的变化。
他再也不是那个能够对自己的意见言听计从的海山了,什么流芳百世的名声,振兴大元的抱负,在如今的海山这里,都不如一句悦耳的奉承话更能让他高兴。
而且对于尚书省的设立,乞台普济的内心其实是十万个不愿意的,这不仅仅是因为政治因素,还有一些迷信的因素在里面,因为纵观大元开国至今,尚书省两设两废,担任尚书省主要官员的几乎都没有啥好下场,所以他根本不太像掺和尚书省这些事。
再加上乞台普济心里十分清楚,论处理政务,就算把脱虎脱、三宝奴等人都绑在一起,或许都不如中书省中随便挑选出来的一个小吏,但若是论起当舔狗的能力,一千个自己恐怕也比不上人家,海山之前想要设立尚书省,自己和同为中书右丞相的塔思不花一同反对已经引起了他的强烈不满,如今尚书省重立,自己却反而被任命为尚书省一把手,其中含义实在是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