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权力稀释大法

假如说大元朝廷是一个班的话,皇帝就是班主任,正副班长是两个(左右丞相),班委成员则是由学习委员、文艺委员、体育委员等五六个人组成(平章政事、左右丞),参与决策投票的小组长还有三四个(枢密院使等),一个班级总共加在一起也就这么十个人说了算,凡是大事小情他们就能做决定;可现在班主任偏偏要让全班人员都参与到投票中来,人人都是班委成员,小组长也要细化分为一、二、三、四组组长、收作业组长、个人卫生组长,甚至连放学回家过马路都有组长,反正只要你能喘气,我就给你封个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个做法最后直接导致班级连地上掉了张废纸都需要四五十人投票表决谁去捡,因为一组长认为班级的卫生问题是归卫生委员管,所以应该卫生委员捡;而体育委员认为纸是掉在了二组的地面上,所以应该由二组来捡;可文艺委员却表示班长作为班级的领袖,就应该发挥领袖作用,所以应该由班长去捡;班长则表示,我怎么这么倒霉,摊上了这样一个班主任?

而这个倒霉蛋班长就是哈剌哈孙。

面对着海山这一通瞎折腾,身为中书省一把手的哈剌哈孙早就看不下去了,他万万没想到就在几个月前还雄才大略的海山为什么突然之间变成了这个样子,但日益混乱的朝堂提醒他,此刻必须要站出来劝谏了,要不然恐怕过两天的早朝就只能露天召开了。

为啥?

因为官员太多,大殿里站不下了呗。

恰巧此时,海山又被答己给洗了脑,想要将皇室宗亲秃剌和牙忽都任命为“一字王”。(秃剌是察合台的四世孙,牙忽都是拖雷的庶子拨绰之孙,他们在大都一同跟随爱育黎拔力八达发动了政变。)

“一字王”,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字的王爷,其称号大多来自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国名,如“晋、秦、齐、楚、燕、赵、代、越”等,一般都是皇帝的兄弟或者儿子才能获封,所以也被称为亲王。

在“一字王”的下面就是“二字王”,大多是由非皇帝直系亲属的皇室宗亲所获封的称号,如果朝中的大臣立下大功或者深受皇帝眷顾,也能被封为“二字王”,故此“二字王”也被称为郡王。

最开始的时候,其实“一字王”和“二字王”没有明显的区别,但自西晋开始,王爵被分为亲王和郡王两级之后,“一字王”便凌驾于“二字王”之上,成为了中国古代最具有权势的封号之一,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明朝结束。

如果是按照这个评定标准的话,那么很明显,秃剌和牙忽都肯定都是不合格的,所以哈剌哈孙便想以此为切入口,劝谏一下海山,让他稍微收敛点,别瞎封官了。

但俗语有云,姑表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

哈剌哈孙再怎么受到信任,他也是个外人,而秃剌却是实打实的皇室宗亲,而且还有着拥戴之功,所以哈剌哈孙的奏折在递上去之后不久就被海山给否了,依旧我行我素地将秃剌封为“越王”,牙忽都为“楚王”。

不过正所谓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哈剌哈孙上奏折请求不要将二人封为“一字王”的消息不知怎么地就传到了秃剌二人的耳中,这也让二人恨得牙根直痒痒,而秃剌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跑到海山面前狠狠地告了哈剌哈孙一状,并要求将他杀掉以儆效尤。

海山虽然有点缺心眼,但他绝对不傻,哈剌哈孙可是拥立自己上位的大功臣,而且在朝中地位斐然,怎么可能因为一封正常劝谏的奏折就把他杀掉,那自己不得让后世的言官们骂死。

但秃剌毕竟是自己刚封的亲王,而且算是答己的亲信,直接驳他的面子也不太好,所以海山又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由于在海都之乱被平定以后,有足足超过百万的百姓归附了大元,为了方便治理这些新附的百姓,和林也因为被升为行省,而海山的想法就是将哈剌哈孙调离出中书省,改任和林行省左丞相,出抚漠北。

哈剌哈孙没想到自己为国辛劳一生,竟然落得个如此结局,但皇命难违,只好收拾行囊前往和林赴任,但心绪郁结之下积劳成疾,于次年闰十一月病死于任上,享年仅五十二岁。

至大二年(1309年),海山追赠其为推诚履正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顺德王,谥号“忠献”。

(Ps:在他死后仅仅两个月,秃剌便因为与海山发生了矛盾而被海山下旨捉拿入狱,更有意思的是,负责审问他的人正是跟他一起封王的牙忽都,并最终以图谋不轨的罪名将其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