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西北之乱

当陆秀夫背着小皇帝投海的消息传到张世杰耳中的时候,张世杰悲痛欲绝,但理智告诉他,杨太后还在,他还能借用杨太后的影响力再拥立一个新的皇帝,将宋朝延续下去。

但他没想到的是,杨皇后闻知了赵昺的死讯后,竟也投海自尽,追随而去。

这一瞬间,张世杰心如死灰,他将杨太后葬在了海边,而后如同行尸走肉一般走回了船上。

此时,海面上突然刮起飓风,巨浪一个接一个地朝船上拍来,几名士兵急忙上船请求他登岸,他摆了摆手,声音低沉地说道:“不必了。”

说完之后,他又缓缓登上了柁楼(后舱室),露天焚香,自言自语道:“我为赵氏,能做的都做尽了,一君亡,又立一君,现在又亡。我至今未死是希望能够打退敌兵,再另立赵氏以存祀脉。可现在到了这个地步,难道都是天意吗?”

不久后,张世杰溺死于平章山下。

他死后,苏刘义将其余将士遣散,自己假扮相士辗转潜伏回了碙州,秘密寻找到了一个叫赵旦的宋室后裔,遂将其拥立为王,并召集千余名军民,继续反抗元朝的统治,但仅仅过了一个月便被元军剿灭,苏刘义以身殉国,享年47岁。

崖山海战后七日,奉命回福建为父亲立衣冠冢的江钲也带着刚刚招募而来的数百名义军赶到了陆丰。

在这里,他知道了崖山的二十万南宋军民全军覆没,顿时悲从心来,大哭不已,最终亦投海而死。

值得一提的是,在崖山一战后,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张弘范命人在崖山岩壁上凿刻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个大字。

二百多年后,明朝一名叫做徐瑁的御史对这句话十分嫌恶,命人将这十二个字砸掉,而后准备改成“宋丞相陆秀夫死于此”九个字;但明代‘心学’的奠基者陈白沙认为,崖山宋亡之战,死难者二十余万人,不仅仅只有陆秀夫自己,建议改为“宋丞相陆秀夫负帝沉此石下”,但徐瑁却不同意,二人争执不下,便再未在这块崖壁上题字。

但民间的百姓或许是处于对张弘范的厌恶,又编写了一个段子,说在张弘范凿刻完这十二个大字后,在这十二个字的前面加了一个宋字,变成了“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

实际上,张弘范虽是汉人,但他一直为元臣,从未投入过宋朝麾下,并不是改头换面的汉奸,所以这种段子,完全就是为了黑而黑。

在此特意为其正名,因为一个优秀的将领不该因为他的民族而受到歧视。

直到建国后,着名的作词家田汉(国歌的作词者)应新会县人委的邀请,书写了“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十三个行草大字,并刻在近岸的奇石上,才让我们能够在如今体会到千百年前的波澜壮阔。

Ps:宋亡仅一年后,张弘范便病逝于大都,享年43岁,谥号“武烈”。

虽然彻底灭掉了宋朝这个心腹大患,但忽必烈根本来不及高兴就又陷入了愁苦之中。

原因无他,只是因为北方的局势已经乱到极点了。

前文中我们曾提到过,海都一直致力于推翻拖雷系的统治,想要继续恢复窝阔台一系的荣光,所以在西北地区不停地折腾,今天放个火,明天抢个劫,总之是一天消停日子都不让忽必烈过安生。

有此等豺狼虎视眈眈,忽必烈自然也无法安睡,于是在至元七年(1270年)亲自率军巡视西北,驻扎在镇海(今蒙古国科布多东南),意图震慑海都。

不过由于朝中事务繁多,第二年忽必烈便启程返回大都,并下诏由皇子北平王那木罕出镇西北边境,随后又将在朝中争权失败的丞相安童派过去辅佐他。

在一开始的时候,那木罕与安童所率的元军其实对于海都的叛军是有优势的,并且在局部交战中多次取得了胜利,如果就这么按部就班的发展下去,海都估计也挺不了多久就会嗝屁了,但事情的变化往往是人们所预料不及的。

至元十三年(1276年)夏,那木罕与安童率领大军在美丽的伊犁河畔度夏,并且召集随军出战的贵族和将领们举行了盛大的围猎活动。

正常的围猎活动,就是每个人划分一块区域进行围堵猎物,然后将猎物驱赶到最中央的区域,再由众人进行比赛狩猎,最终所获得的猎物归由个人所有。

这种围猎活动已经在草原上流传了数百年,对于所有蒙古人来说都算得上轻车熟路,但或许是因为到了陌生地域,不了解地形的原因,这次围猎竟然有两个笨蛋迷路了,和大军分散开来,只能回到猎所(围猎的聚集点)等待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