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孛鲁合升为中书右丞相,同时将国库、贸易、祭祀医巫、传驿、外交等部门的官员都换成自己信得过的人;又将牙老瓦赤、斡鲁不、不只儿等官员派往燕京(北京),主管汉地的政务工作;麻速忽则被派往别失八里,负责西域的政务;阿儿浑依然负责波斯一带。
除此之外,蒙哥又在内部展开了新一轮的大清洗运动,他将诸王滥发的牌印、诏书等尽皆收回,任命的官员全部罢免;并传旨各路官员及宗亲,没有朝廷法令不得私自发布命令,不得擅自收税;派出的使臣不允许私自进入村庄或者城镇,最多不得征召超过14名徭役人员,而且不允许他们取用超过自身定量的粮草。
小主,
同时为了加强对于中原的统治,蒙哥派出了大批的官员深入汉地,进行了详细的人口普查,这不查不要紧,一查吓了他一大跳。
从1235年失吉忽秃忽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以来,因为连年征战,需要的兵员数量缺口极大,同时诸王也派人私自收税,加上汉地各处的官员们横征暴敛,导致了大批的百姓不得不外出逃亡,即便有严苛的法律来约束也不管用。
最严重的是1238年,华北地区大旱,加上严重的蝗灾,大片的农田颗粒无收,但当时的窝阔台因为要同时支撑两线作战,财政压力巨大,不仅没免税,反而催派官员如数缴税,使得百姓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当时汉地共有百姓一百零四万户,逃亡者竟达十之四五。
但一部分百姓的逃跑,就让那些未曾逃走的百姓更加痛苦,因为税的总额是不变的,人少了之后,每个人平摊下来的税更多了。
邢州原来是开国99千户中巴歹那颜与乞失里黑那颜二人的封地,他们在受封的时候,这里有足足上万户的百姓,然而在蒙哥主持的这一次人口普查中,邢州能找得到的户籍百姓只有五百余户。
不过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因为高额的赋税加上天灾兵祸不断,百姓们纷纷卖掉赖以生存的土地,然后去给贵族、官员当佃户或者奴仆,这也使得诸多贵族、官员手下的土地和百姓越来越多。
可天下的总户数就只有那么多,国家掌握的户数多,贵族们手中就少;而现在贵族们手中的户数多,国家掌握的户数就少了。
户数一少,国家就缺少税收,国库里就没有钱,但各项政策的实施和推动都是需要钱的,国家没钱则继续向百姓收税,但百姓已经交的很多了,再交也交不起了,只好卖掉土地去给贵族们当奴仆,由此就陷入了恶性循环,国家的财政也岌岌可危。
为了解决这件事,蒙哥下令“诸王、公主、驸马并诸投下不得擅行文字、招收户计”,对于所有贵族和官员手下的百姓重新统计,无论什么人都以现居住地确立户籍,重新纳册入户,并且执行当地的徭役政策,如有违反之人,直接处死,家产充公,这个政策一出,汉地百姓竟然凭空多出了二十多万户。
但二十万户的百姓并不能让多次被搬空的国库富足起来,于是蒙哥又想了一个办法,叫做收“包垛银”。
在当时的汉地,百姓们除了要交每年定额的赋税外,还会面临着大批临时摊牌下来的加征税,而且这些加征的税通常都是因为战况紧急才由朝廷下令征收的,各地官府往往无法马上凑齐,所以总是受到朝廷的责难与批评。
于是当时负责治理真定府的史天泽想了一个办法,他先是以官府的名义向西域商人们借钱,用来缴纳税费,而后再向百姓摊派,拿回来的钱再还给这些西域商人,但因为利息实在是太高,也被称为“羊羔息”。可这样一来,百姓们要被承担的税费就更多了,史天泽在亲眼目睹了百姓们卖田卖妻都交不上这些税后,又主动上奏朝廷,由官府代民偿还一本一息(即一分本钱和一分利息),但即便是这样也无法应对越来越高的赋税,眼看着百姓们欠的钱越来越多,他索性心一横,倾尽家财,与族中亲属和当地官员一起出资偿还了这笔债务。
但史天泽这样的好官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地方依然还是威逼百姓们拼尽全力去交税,蒙哥不曾治理汉地,也不知道这些情况,他认为汉地富庶,能多薅点羊毛就多薅点。
现在他成为了最高领导人,又面临着国库空虚的情况,于是大笔一挥,将这类临时税命名为“包垛银”,并且将其变为定额税,每户每年纳银六两。
六两银子是什么概念?据同时期的《宋史食货志》记载:“熙、丰以前,每石不过六七百”;意思就是一石米差不多折合300~600文铜钱左右,而由于银子的储备量比较少,在当时差不多2000文铜钱才能换一两银子,宋代一石相当于现在的66公斤,一两银子可以买4~8石大米,相当于现在的924~1848元,我们取个中间值,一千五百块钱。
哪怕是扔到现在,一年要多交一万多块钱的税恐怕也让很多人承受不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