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虽然说“炀帝始置进士之科”、隋代“置进士、明经二科”,但根据史料,隋文帝的二科、隋炀帝的十科、四科中并没有进士、明经科目。
再说,分科举荐的方法也不是始于隋朝。
早在两汉时期,就已经开始实施分科、策试了。
若以进士、进士科判断隋朝已有科举制,隋朝也没有进士跟进士科。
一是《隋书》和隋代文献中虽然记载了开皇和大业中所举的科名,但没有进士科,也没有进士科考试。
二是在唐、五代文献中记载的隋朝进士有房玄龄、温彦博、侯君素、孙伏伽、张损之、杨纂6人。
可实际上,除了除杨纂因文献缺失无从查考外,其他五个不是查无实据,就是以时制比附古制。
唐朝虽然有进士科开创于隋朝的记载,但也有进士科开创于唐朝的记载。
所以他指出隋代实行的其实还是察举制,进士科应当起源于唐。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诏令“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复,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
他提出了“每年十月”赴朝廷应试的定期,明确了州、县地方预试,且不用像隋朝那样还需官府举荐。
武德五年(622年),唐朝诏书明确士人可以“投碟自应”,下层的寒门士族得不到举荐的,也可以参加。
即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诏令,才正式标志着以自应考试为特点的科举制度诞生。
……
「说到贵族,这第三就是有关贵族的处理了。
秦朝时期,由于军功爵制而兴起的军功地主阶级,导致旧贵族地主阶级存在很严重的安全感缺失问题。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他原本可以代表已经存在的贵族地主阶级,可他却依旧坚持军功爵制,选择了制度不完善且新兴的军功地主阶级。
而军功爵制的本质其实就是国家分配是田产的所有权合法来源。
秦始皇既然没有选择贵族地主阶级,就是没有给足贵族地主阶级安全感,那就应该把贵族地主阶级完全废掉。
也就是依靠这个新兴的军功地主阶级去挑动跟打压关东的旧贵族地主阶级。
但他偏偏又没有去处理贵族地主阶级。
不但没有武力针对跟物理消灭,甚至他都没有剥夺旧贵族们的土地跟财产。
可想而知,关东的那些贵族地主们,他们的祖祖辈辈建功立业,为子孙后代积攒的田产,到了秦朝统一以后,这些旧贵族地主们因为没有秦朝的爵位,所以他们拥有的田产就不被这个统一的政权合法承认了。
就比如一个人,他手下有很多套房子可以出租,但是他拿不出包括房产证在内的任何证明,证明这些房产是属于他的。
现在的六国旧贵族们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他们所拥有的田产只是处于一个国家默认他们继承的情况。
但一旦政策发生变化,说不定这些田产最后就不一定属于他们了。
因为这种不安感,六国的旧贵族们就不会放弃攻讦秦朝廷,攻击中央集权制度。
他们发自内心地希望重启封建,落实地方自治,明确他们既有田产的归属权跟合法性。
同时又因为军功爵制它是跟赐田相挂钩的。
《商君书·境内》中规定升一级就多一顷赐田的额度。
而这已经是秦国执行了一百多年的“定制”了,还是不得不兑现的那种。
根据王翦灭楚率领的六十万大军,说不定人均升一级都是有可能的。
《汉书·地理志》中,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定垦田八百二十七万五百三十六顷。民户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
两百多年后的西汉全国才八百万顷田。
秦朝那时候的全国土地有汉平帝时期的一半,即四百万顷田就已经很不错了。
所以秦朝的土地供应绝对是处于大大的供不应求的情况。
在如此尖锐的土地矛盾下,把六国旧贵族们的土地弄过来分给有军功的人,说不定还能缓解一部分问题。
但秦始皇没干。
他反而选择继续往外打,想打下新的土地赐给下面的人。
同时,秦始皇也没有进行土地改革,而是简单地采取把人口迁出土地供应短缺的地区的方法。
并且他迁人的时候,多数情况下迁的还都是平民……
成本高又不能解决实质问题。
所以关于这部分的处理方法就是,把六国旧贵族们的土地全部收回来,这样他们也就不用不安了。
然后对六国的平民百姓采取按户授田的政策,这一条也是为了打击地方的豪强势力。
同时还要禁止土地私人买卖,想卖地可以,只能卖给朝廷。
如果有人私自买地,就把他们的地产充公,这一条是为了防止土地兼并。
对于贵族本身,他们本来就不认可秦朝,不服嬴政的统一。
小主,
反正秦已经灭了六国一次,那就直接开始准备灭第二次。
既然他们迟早会造反,不如先一步掌握节奏。
挑拨他们率先造反,然后挨个地方去打,不要让他们同时爆发。
也就是跟秦朝之前远交近攻的法子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