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秦始皇能保护好自己的身子,多活几年,大多数人应该都会觉得秦朝能多续命几年。
而扶苏即位这个问题,抛去表象,其实就是在问一个问题。
那就是一个君王的宽仁,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国家机器的运作。
我们对秦始皇、对扶苏的为人都是从细枝末节中,从历史文献中了解的。
所以这样的问题其实是很难假设的。
如果秦始皇多活几年,他能否处理好各地的起义,就算他成功镇压起义以后,秦朝内部各项机制问题又是否能得到妥善处理等等。
而扶苏顺利即位,我们也无法预知他是否有能力好好处理起义事项,不知道他能否顺利吸收被秦朝征服的大片土地……
历史的不确定性太多,所以我们现在只说关于秦朝本身存在的问题该如何处理与解决。
第一个问题便是秦始皇采取的李斯提议的郡县制。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秦国的国君他们吞并土地都是一步一个脚印,细嚼慢咽地同化被征服地区的百姓。
循序渐进地在被征服地区推行秦制,一步步“驯化”当地的百姓,直至整片土地成功被秦国消化。
然后他们才会继续开始扩张。
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速度太快,他的速度快便罢了,还直接在全国各地推行郡县制。
可以想象这样的制度推行的过程有多艰难。
因为商朝是内外服制度,周朝是分封制度,当皇帝的都是自家管自家门口,外面的地方都是自治地区。
所以秦朝的这个郡县制在那个时代,太过超前。
又没有任何的历史借鉴,贸然推广,只会引来反噬。
所以说欲速则不达,没有找到正确且合适的方法,一味的扩张只会给王朝带去一个又一个问题。
而采取了国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寿命。
关于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汉高祖刘邦其实已经给出了正确答案。
那就是郡国并行制。
秦朝想推行郡县制,不是不可以。
但它应该慢慢来,这个郡县制的范围应该是在附近的赵国、魏国推行。
而比较远的齐国、燕国跟楚国应该先采用分封制,封一些宗室子弟过去管理,暂时稳定情况。
这个宗室子弟最好是和下一任继承人关系较好的,或者以后会造反的可能性较低的。
等眼前的这几个地方已经彻底被秦王朝消化好了以后,再把目光放到其他地方上,然后慢慢开始消化远的地方。
只有经过这样一步步的消化的土地才算是真正被秦朝征服的土地。」
秦,王绾自得地站直了身子。
他挑衅地看了一眼李斯。
李斯跟陛下的关系好,跟他的关系不好,两人之间曾多次在朝堂之上出现矛盾。
而陛下往往也会采取李斯的建议。
这实在让他愤恨。
如今他提的分封建议可是被投影承认了是个好的方法。
陛下这一次总该会听他的建议了吧。
李斯看见了王绾的动作,无言。
都是为了秦朝,他现在更多的精力已经放在了活命跟证明自己的价值上面。
哪有时间去跟其他大臣们争锋相斗。
……
「第二是开创科举制。
六国人口众多,疆域辽阔,就秦朝那点官员,派出去就跟江河入海一样,连点浪花都翻不起来。
所以这时候,基层官吏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与此同时,一个已经经过统一的王朝,它的管理体系是不能只依靠战时体制的。
增加除了军功以外的其他新型上升渠道,可以避免不少问题。
所谓科举制,简单而言就是“考试做官”,不是“投胎做官”,也不是“打仗做官”。
既然是考试,那自然是什么都可以考。
为了维护秦王朝的统治,可以把有关秦朝文化、秦律、秦制等各种跟秦朝有关的内容作为必考项,慢慢让各地的人们认可秦文化,认可秦朝。
其次,农田水利、武学、营商等,都可以作为考试的内容,只是这些不必当做必考项,可以作为选修课程。
当上升渠道多了,人们只要有一技之长,或者只要肯学习,在秦朝那么严重的缺员情况下,总归能考出个官吏来做的。
只要大家有了新的希望,新的奔头,那自然就该学啥学啥,造反发生的概率也会小一些。
另一方面,提拔底层的平民来当官也能在一定程度架空贵族的势力。
但偏偏这个政策对贵族又是友好的。
因为大家想学得话,那肯定需要资源。
在那个时期,家里有藏书的,有条件学习的,几乎都是大财主、大贵族。
所以六国的旧贵族们完全可以捷足先登,先去考个大官出来做。
这算是秦朝间接为他们提供了复国的渠道,旧贵族们也就没必要暗地里搞复辟了,那样做哪有直接当上秦朝的官员搞事快。
同时这样的政策又能间接利用这些六国旧贵族们帮忙管理秦王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舒缓秦朝官吏严重缺员的情况。
比起不知道他们偷偷躲在哪里搞事,不如把他们放在眼下盯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