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三艺两艺,而是六艺,必须学全乎了才行。”
六艺就是诗、书、易、春秋、礼、乐这些儒家经典。
“如果同学们想问,为什么是六,为什么这些概念全是六理、六美、六行之类的。
那自然是因为六这个数字,它很特殊。
它是一个很神秘的数字,跟别的可不一样。”
“同学们看,声音之道有六吧,宫商角徵羽。
诶,有同学要问了,老师,不对啊,这里面不是五个吗?
傻孩子,弹弹琴的时候还得唱呀,这五个再加上唱,不就六个了。”
亲戚也是六,人有六亲。
如果一个人是王八蛋,我们就骂他六亲不认。
如果有亲戚离世了,穿丧服也有六种不同的礼仪。
总之就是到处都充斥着六。
所以六六六才是宇宙的终极奥秘。
你光看不理解的话没关系。
你先去学,等你学会六艺你就理解了。
“这就是贾谊表达的东西,我们现在看这篇文章估计会觉得不大对劲,但古人看到这些文章就真的被贾谊忽悠了,不少人相信了六的神秘性。”
那时候的人,尤其是汉初的人特别迷。
因为秦朝焚毁了大量的书籍,刘邦带着的一伙儿开国功臣也不是什么贵族出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执政集团在整体上都没多大文化。
汉朝相对于后边的朝代来说,算是文化沙漠。
“不知道有没有同学想到另一个问题。
那就是贾谊的这个观念是从孔子的那些经典中延伸的,经典也刚好是六本。
可如果经典不是六本呢,这个神秘数字也会跟着变吗?”
答案是当然可以。
除了贾谊,从战国末期到西汉初年还有大量的儒家学者,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在讨论这个问题。
所以除了贾谊的六艺,还有什么四经说、五经说。
到了唐朝有九经,到了宋朝变成了十三经。
总之就是儒家这些经典的拆分合并跟重新组合。
“至于到底听哪位儒生的,主要还是靠提出者的影响力和当时的政治需求。
像陆贾、贾谊、董仲舒等人都认可了六艺,所以从刘邦到刘彻这几十年来,整个儒家的思潮都信奉六。”
这三位大儒的学说虽然不同,但他们通过接力完成了对儒家经典的神话。
就像孔子的学生把孔子变成圣人一样。
这些经典被他们赋予了神圣的神秘背景,从而反过来奠定了儒家的威望和地位。
“同学们现在对这两篇文章应该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
不过不用记,懂了的同学就把它忘了吧,因为没什么用。”
根据学者的研究,这两篇文章的内容出自贾谊20岁之前,也就是文帝刘恒还没执政的时候写的。
——
{感觉自己突然挨了一顿跨越千年的骂(哭)。}
{别骂了别骂了(那英抱头.jpg)。}
{应该不会有人一科都学不明白吧(这样的人不能只有我一个啊)。}
{反正我们都能及格,那我们就是普通的儒生。}
{道可道,非常道。}
{这是硬往六上面凑?}
{带着答案写过程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我听的这么艰难?结果没用?}
{哈哈哈,我根本就没听,刚走神去了。}
{亏了亏了。}
……
什么?!
正为了贾谊的文章跟他人吵起来的文人儒生收回自己蠢蠢欲动的手,满脸的欲言又止。
这么高深的文章,居然说它没用!
如此看来,这老师是否太没文化了些。
还有这些学生,也都是些不上进的,竟敢在课堂上走神。
后世的师生发展成这样,国家的危机迟早会出现。
站在对面的文人儒生露出笑脸。
果然他们说的才是有道理的。
这些东西都是贾谊他自己对道跟德的解读,属于是个人作品,跟国家的相关性并不大。
既然如此,那就对推动王朝的发展并没有什么作用。
还是贾谊前面的那些文章更得他们的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