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隋唐时期,这个阶段,最大的突破是改铸制为锻制。
官营和民营冶铁业都在唐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旺。
根据《新唐书·食货志》中的记载,唐宪宗李纯在位时的806年到820年,铁的年产量已经达到了一千多万斤。
北宋时期,煤开始被作为燃料普遍使用。
它不仅没有木炭温度不能升太高的缺点,还可以提高铁的产量。
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可以移动的炼炉——行炉。
行炉的铁炉跟风箱都放在一个架子上,可以抬着走。
风箱上有木扇,木扇通过拉杆控制,可以给铁炉鼓风。
明朝初期,优化了灌钢法,出现了生铁淋口法,随后有苏州的冶铁工匠继续发展出苏钢法。
生铁淋口指把融化的生铁,融入熟铁的刃部,使刃部形成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跟熟铁四种材质混合的复合金属组织。
至今部分地区仍在使用。
苏钢法是在炉内放熟铁,再配木炭燃烧,同时在炉口放一块生铁,等到生铁融化滴入炉内时,开始搅拌熟铁,让两者反应,形成各种碳含量的钢材。
通过生铁跟熟铁之间的比例控制碳含量的高低。
(生铁的熔点比熟铁高。)
明朝中后期,不仅懂炼焦,还开始用焦炭炼铁。
用煤冶铁时,煤的杂质多、烟气大、易破碎等缺点,导致冶铁业在长时间内没有进一步的发展。
燃料问题解决后,冶铁业一路高歌猛进。
注:冶铁燃料最开始是木炭,后来是煤炭,现在是焦炭。
木炭,挖一个坑,点燃木材,盖上松土,让木材在氧气不足的环境下闷烧,大概几天的时间,熄灭之后,挖开土就可以得到木炭了。
小主,
煤炭,古代植物埋藏地下经过复杂的变化后形成的固体,需要自行挖掘。
焦炭,是煤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把温度加热到950℃—1050℃,经过一系列加工流程,制出焦炭。
关于炼焦技术到底是什么时间发明的,争议颇多,目前还没有定论。
但唐朝就已经出现了焦炭的雏形——炼炭,宋金时期,炼焦技术已经趋于成熟。
可用焦炼铁的记载却出现的很晚,直到明末清初才有记载。」
铸制?锻制?
早期的百姓有点难以理解。
这两者有什么很大的区别吗?
其余的百姓们捏了把手,他们也想用煤炭、焦炭冶铁。
问题是,煤炭难得。
没有趁手的工具,他们的挖掘工作会很难做。
按投影的说法,这个焦炭应该就是最好的燃料了。
为了能早日用上,他们要先炼出好的工具才行。
很好,他们知道该怎么做了。
唯独唐宋时期的百姓有些失落,如果没有焦炭,他们还能安慰自己说是他们没发明出来。
但他们有啊,居然是因为他们不会用,才导致焦炭没有用在正途上。
这可比没有焦炭对他们的打击大的多。
……
唐,李纯听到自己的名字时,才从冶铁技术的震惊中回过神来。
没想到投影居然会拿他举例子。
看来自己的这个时期,铁的产量应该算是多的。
为了防止其他朝代在知道冶铁技术后会超过他,李纯突然燃起一股斗志,他还要继续当投影口中的例子,也想要争当第一!
……
宋,赵匡胤那是一个懊恼。
好不容易讲到一个好用且他们已经有的,不需要再额外花时间研究的东西,结果他们不会用。
连投影的语气都带了些惋惜。
他也觉得非常可惜。
所以这一次,他绝不会错过这个用焦炼铁的技术了!
……
明,朱元璋跟朱棣的反应并没有多大区别。
两人都在投影惋惜的语气中,后悔在自己统治的王朝下,竟没有发现这么好的东西。
确实可惜。
不过,投影的话也实实在在地给他们提了一个醒。
那就是天底下的能人志士何其多。
他们在关注手下官员的研究进度的同时,也应该分出一部分精力时刻关注搜罗着各处有名的志士。
说不定官员没研究出来的,早已经被能人志士发明出来了,毕竟高手在民间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