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墨兵医名四家

淳于意(前215年-前140年),姓淳于,名意。

“扁鹊年少时在一家客馆上班,有一天,一个叫长桑君的人来到客馆,扁鹊觉得他是个奇人,对他很恭敬,长桑君看出来扁鹊不是普通人,就偷偷跟扁鹊说,我有秘藏的医方,但我已经老了,所以想把这个医方传给你,你不要泄露出去。”

“扁鹊答应了。后来他学成之后,去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做了一个妇科医生,名声也就这样打出去了。”

“接着他去了齐国,蔡桓公知道后派人去招待他。扁鹊看到蔡桓公后告诉他,你有病,尽早治吧。蔡桓公不信,扁鹊劝了3次,第4次看到他的时候,吃惊地溜走了,因为蔡桓公此时已经病入膏肓,他无能为力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蔡桓公,齐国的国君,谥号“齐桓公”。

“扁鹊很会‘因地制宜’,到了邯郸后,知道此处尊重妇女,他就当妇科医生,到了洛阳后,得知周人敬爱老人,他就当一个专治耳聋眼花四肢痹痛的医生,到了咸阳后,听到秦人喜爱孩子,他就做治小孩疾病的医生。”

“但扁鹊到了秦国后,却没有成功离开秦国。当时的秦王是秦武王,他热衷于举鼎,碰巧此时他由于跟武士们比赛举鼎伤了腰,哪怕吃了太医李醯(xī)给的药也不见好转。有人就将神医扁鹊到了秦国的事情告诉秦武王,武王很快就召了扁鹊入宫。”

“扁鹊观察秦武王的脸色,又按了按他的脉搏,最后给他的腰做了几下推拿,然后他让武王自己活动一下,武王立刻感觉自己好多了。接着扁鹊又给武王开了一剂汤药,武王就痊愈了。秦武王很高兴,想封扁鹊为太医令,一旁的李醯担心扁鹊以后会超过自己,就在武王面前极力劝阻,声称扁鹊不过是一个‘草莽游医’罢了,武王半信半疑,但还是没有打消重用扁鹊的念头。”

“李醯自然也清楚,为了能彻底解决这个隐患,他派了两个刺客去刺杀扁鹊。因被扁鹊的弟子发觉,暂时躲过一劫。扁鹊只好离开秦国,他们沿着小路走,却被李醯派来扮成猎户的刺客杀死。”

扁鹊是中医利用切脉诊断的创始人。

他在看病的流程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也就是后来被中医们总结的诊法: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

扁鹊精通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被尊为医祖。

“淳于意是西汉时期的人,他拜公孙光为老师,跟他一起学习医术。公孙光很看重他,认为淳于意以后肯定能成为国医,还将他推荐给了另一个名医公乘阳庆。”

“淳于意对待学医这件事非常认真,第一年的他反复多次实践,总结经验,第二年才开始接触病人,给他们看病,第三年做到可以独立看病,判断病人的痊愈情况。此时,他才算学成了。”

“他的医术精湛,当时有不少官员想要让他留在本地或者自己身边服务,但淳于意不在意这些,他只想救死扶伤,甚至还迁移户籍来拒绝那些人,这也就导致他得罪了不少权贵。”

“汉文帝十三年(前167),有人向皇帝告状,淳于意被判肉刑,人被押到长安。淳于意的小女儿缇萦跟着一起去了长安,求见文帝并替父亲伸冤。于是文帝下诏免了淳于意的罪,还废除了肉刑。”

此后淳于意彻底脱离了官场,专心为民,救死扶伤。

淳于意除了本身医术高深,是个着名的医学家之外,他还是一个教育家。

他广收徒弟,精心教学,根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的记载,秦汉时期,文献记载中他是带徒最多的一位医家。

名家代表人物。

邓析(前545年-前501年)。

惠施(前370年-前310年),惠氏,名施,即惠子。

“邓析是郑国人,他即是名家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法家的先驱者。”

“他成年后创办私学,根据夏商周的法律,然后结合郑国的情况,对郑国法律、法令条文进行修改,写了一本法律书《竹刑》,专门教人学习诉讼,宣传法治。”

“邓析还提倡揭贴或者用匿名贴来揭露那些贵族们的丑陋面目、那些大夫们的过失以及国家大事。这个行为对于后来的辨者们有着较大的影响。”

邓析是历史上最先反对礼治的思想家,他并不认可将先王看做自己效法的榜样。

“惠施是宋国人,也是庄子的至交好友。他是战国时期六国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主张魏齐楚三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

“他是名家‘合同异’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惠施的‘历物十事’看起来是对自然界的分析,但它的内容却贯穿着‘合同异’的思想。”

他曾说过: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这句话体现出惠施对于事物的相同与差异的思考。

什么是“大同”呢?

比如马,凡是属于马这一类的动物都包括在内,这就是“大同”。

但黑马、白马、大马、小马等等又有差别,这就叫“小同”。

他得出万物“毕同”的结论,相当于是把相同的事物跟不同的事物抽象地统一起来了。

然后进一步推论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结论。

——

幕幕听的犯困,只好通过转移注意力来让自己保持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