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就一直在重复发生这样的事情。”
这样的桥段在中国历史中很常见,连影视剧中拍的也都是这样的桥段,于丽一问,大家都往这个方向猜测。
“同学们说的跟老师接下来要讲的八九不离十了,周幽王在褒姒生完伯服后对其更加宠爱,为了褒姒甚至想要将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都废掉,立褒姒为后和她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当然他也做到了,但他的这种行为明显是违背了周王室长久以来的制度,大臣们强烈反对,其中最不能接受的就是申氏的父亲申侯。”
“申侯跟戎狄的关系还不错,家族也颇有实力,于是他就以前国丈的身份劝谏周幽王,试图让他回心转意,不要废后废太子,但周幽王完全不理,听烦了还把申侯的爵位削了,并打算攻打申国。”
“到了这种地步,申侯也不管了,他直接联络了戎狄中最厉害的犬戎,还有鄫国一起组成联盟,直接打到了都城镐京把周幽王杀了,西周就此灭亡。”
于丽说完就看到一个学生举手,“你说。”
“老师,说到这儿,烽火戏诸侯这件事在历史上真的有发生过吗?”
幸好她提前做了这方面的功课,于丽心想。
“想要了解烽火戏诸侯,那我们要先知道烽火戏诸侯这件事第一次是在哪里有记载的,其实在战国以前,根本就没有流传烽火戏诸侯这个事。”
说完于丽将投影仪画面调到自己记录烽火戏诸侯的那页。
“比如《诗经·小雅·正月》里面写的是‘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国语》也有记载,老师就不念了,同学们自己看。”
(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褒姒有宠,生伯服,于是乎与虢石甫比,逐太子宜臼而立伯服。太子出奔申,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
小主,
“这段话的意思就跟老师前面说的差不多,看到这儿可以发现《国语》中的记载已经跟《史记》中的内容极其接近了,但唯独少了烽火戏诸侯这个桥段,那么这个桥段是什么时候才出现的?”
“这就要说到战国后期了,在《吕氏春秋》中,第一次出现了有关这个内容的记载,不过它上面写的不是烽火戏诸侯,而是击鼓戏诸侯,这击鼓戏诸侯的故事跟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不能说百分百一样,但也有九成相似,可以说《吕氏春秋》的这个故事简直就是《史记》中那段故事的蓝本。”
“那为什么会一个说击鼓,一个说烽火呢?”
“第一,西周那时候还没有烽火制度,烽火制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才有的,但还不普及,所以在《吕氏春秋》那个时代的人应该是知道西周没有烽火制度的,并且他们熟悉的制度可能是击鼓传警,所以他们没有提烽火,而是写了个击鼓戏诸侯。”
“第二,到了汉代的时候,烽火制度已经很完善了,并且普及使用,那司马迁他熟悉的制度是什么?那肯定是汉代的烽火制度啊,他可能并不知道西周没有,于是他就写了个烽火戏诸侯。”
“对于你刚刚提出的问题,战国竹简清华简上面并没有记载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史学界对这个故事本就存疑,加上清华简的内容也支持这种质疑,所以部分学者认为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根本就不存在,当然也不能仅凭一个竹简就认定它不存在,看历史还是要看古物看实物,我们还是等学者们的考古与定论吧。”
(清华简,清华大学在08年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是战国中晚期的文物。)
“最后说说关于周幽王被杀的地方,有的说是戏地,有的说是骊山,那司马迁他怎么写的,他直接把这两个地方结合起来,说周幽王是在戏地骊山宫被杀了,还被他说着了,因为后面的郦道元(北魏官员,写了《水经注》)专门考察过这个地理问题,发现戏地跟骊山离的非常近,说是一个地方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