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戴高帽子

戴高帽子的典故,源自一本书《北史·熊安生传》。里边记载了一个名字叫做宗道晖的人,这人特别擅长溜须拍马,逢迎上司。他还特别爱装叉,平时喜欢头戴一顶很高的帽子,脚上穿着一双大号的木屐,大嘴撇得跟二五八万似的到处溜达。

但是这个货见到了上级的时候,立刻拿出川剧中“变脸儿”的绝活儿,秒变出一副谄媚的尊容。

每当州里有新到任的官员,他都要穿戴上“高帽子、大破鞋”,这身得意的行套前去拜见。老远见到官员,就会狂奔过去,甩掉鞋子、深深匍匐在对方脚下请安。

再抬头时,为了不让高帽子掉落,他就得平端起胳膊肘,脑袋也尽量往后仰,嘴角再往后咧开、露出笑容。这就自然形成了一副仰面迎合的神情,可谓尽显谄媚之姿。这也是他精心研究之后,这高帽子的妙用之处。

然而这还不算完,还要送上一段彩虹屁:“哎呀!聆听了您的教诲之后,小的犹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依小的所见,大人这才干与学问,足可以位列三公!”

无论见到了哪个官员,他都是如此一番操作。被恭维的官员时常被唬得一愣一愣的,心说:“我刚才说话了吗?不是眼前这人,扑过来就是一顿白乎么?难道他听到了我的心声,被我华而不实的朴素心灵所折服了?我这该死的、无处安放的魅力呦!”

路人见到了宗道晖,往往会掩口窃笑,互相捅咕着说:“看了没,是那个爱戴高帽子的!”由于这个货惯于逢迎上司、做些溜须拍马的事情。所以到后来,“戴高帽子”就成了奉承别人的代名词。

也不知宗道晖,是不是收了徒子徒孙。反正高帽子这东西,玉米国的祖先觉得不错,就带回了叫啥半个岛的那旮瘩地方。所以您看现在的玉米国古装剧,但凡是个有身份地位的人,出席正式场合,都要戴上一顶又高又尖的大帽子。

这玉米国也挺有意思,啥都偷师得不伦不类。比如咱们这边,葬礼上才会用到的那些白花纸扎,反而被他们用在了婚礼上。

咱们贴在门口的对联,大多是红纸黑字,端端正正贴在大门两侧。再讲究一点的,可能就是红纸金字,看上去十分的提气、悦目。可是到了他们那边,又是白纸、黑字,还要呈倒“V”字形去贴,咋看上去又像是挽联呢?

真是十分的接地气——地府之气。

说回正题,其实给人戴高帽子也是一门学问。似宗道晖那般,就有些太过于显形,反而极其虚伪。往往正直的有识之士就会十分厌恶,斥上一句:“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随后拂袖而去。

这就属于是,马屁没拍好,拍到马蹄子上边了。

如果能够奉承对方恰到好处,并不显山露水,那么才能达到让受用者飘飘欲仙,又对自己好感倍增的效果。

清代有个叫做袁枚的大才子,就是“戴高帽子”的行家里手,马屁拍得那叫一个防不胜防,中招者根本就难以发觉。

袁枚有个老师,叫做尹文瑞,是乾隆朝的名臣。这人学识渊博、刚正不阿,讲道德又有操守,几乎是个才德兼备的圣贤一流。但是他这个人,生平最讨厌溜须拍马之徒,认为那是小人之举。谁要是不识趣,当面奉承他几句,保不齐就要翻脸打人的存在。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也没能避开袁枚的“高帽子”。

时年袁枚金榜题名,被委派到外地去做县官。他可是尹文瑞的得意弟子,临行之前免不了要细致嘱咐一番。

有袁枚的同学,喜欢搞事情,当知道尹文瑞要拉着袁枚谈话,就说:“嘿!帽子高手!屋里那个古板老头儿,你有没有本事给他戴上一顶高帽子?”

袁枚一撇嘴,不以为然地说道:“这有何难?你们等我的好消息吧!”

尹文瑞十分看重袁枚,谆谆嘱咐说了些:你还很年轻,这么轻而易举得到了朝廷重视,可不要飘飘然之类的大道理。随后话锋一转,又问道:“不知道你为了此次上任,都做了那些准备工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