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东去

汴夏 李火韦 1641 字 29天前

“唉……汴京正处中原腹心。除了黄河,几乎没有天险。北方之敌一旦南下,我朝稍有不慎,京城即刻沦为前线之地。为此不得不守内虚外,持重兵驻守开封。当年太祖皇帝基于汴京屯兵百万,全赖天下输出供给,便谋划迁都。太祖喟叹,如不迁都,不出百年,天下民力凋敝。于是想先迁西京,后迁长安。可惜中道崩殂……太宗皇帝原本就反对迁都,这一桩事便就此搁置下来了。如果当初依太祖皇帝设想,今天恐怕不会如此狼狈。”

叶复知晓这段历史,回赵榛道:“殿下,太宗曾劝过太祖。言道,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太祖皇帝亦深以为然,迁都之事就此作罢。”

叶复说的自然是此时人公认的理由。

赵榛听了,心中却冷笑一声。如果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岂不意味着此刻导致国家濒危的官家们失德?这些人都是赵光义的子嗣。赵光义只想着替不迁都寻找理由,却顾及不到,他的后世子孙会陷入这种逻辑陷阱里。巴掌冲着自己脸打,岂不就是这种滋味?

宋太祖赵匡胤与宋太宗赵光义两兄弟,一文一武。赵匡胤在外打仗,赵光义在内经营。赵匡胤取得天下之后,有感于开封乃四战之地,没有天险屏障。准备将都城先迁到洛阳,最终迁到西安。取关中地形之胜。可惜,天不遂愿,赵匡胤提出迁都之议半年之后,便突然暴毙死亡。增添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桩疑案——“烛光斧影”。后世人提出一种情形,由于赵匡胤执意迁都,而赵光义长期担任开封府尹,在开封势力雄厚。赵光义认为哥哥准备剪除其势力,于是先下手为强,害死了自己的亲哥哥。赵榛颇以为然。不过,此时乃太宗一脉当道,世人谁敢说这种缘由?

赵榛所言事涉开国两皇帝,身后无人搭腔。叶复见气氛冷淡,将话锋引到他处:“迁都之论,实乃我朝党争之祸之起源。”

原来,有宋一朝,迁都之议始终未有停歇。宋仁宗时,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曾向仁宗皇帝建言迁都洛阳。宋仁宗征求范仲淹的意见。范仲淹极力反对。宋仁宗又征求当时的宰相吕夷简的意见。吕夷简痛斥范仲淹迂腐,有名无实,又指斥他所用之人都是朋党。最终,宋仁宗将范仲淹以及为之求情之人全部贬黜。

这一次迁都之论,拉开了北宋党争序幕。之后,北宋朝廷任何政事交锋,都被冠以党争之名。

范仲淹改革终止、王安石变法失败,多是借朋党之名,行倾轧之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宋朝一大积弊,用人行事只看立场,不看于国于民是否有利。是北宋国运衰败的重要原因。

赵榛听他介绍之后,内心更加感慨。默然无语。背着手,默默地眺望前方。

岸上军营林立。沿岸道路士兵巡逻调动,悉数落入眼中。江上船舶渐多,慢慢开始拥挤。从北岸到南岸,从南岸到北岸,一艘艘、一排排船舸来往不息。

车船向北岸划去,转入一片江塘。沿途船舶纷纷让开水路。岸边停了无数的船舶,当中大船鳞次栉比。有些大船比赵榛几人搭乘的车船制作规模还要大。都垂下帆,静静地泊在江面上。车船开始制动。在惯性的作用下,缓缓地驶入一块码头前。码头后方忙忙碌碌。人喊马叫,逐渐嘈杂。靠近岸边的地方,人脸清晰可见。几个士兵手中握着勾船的勾子,拿着绑缚的绳子,等在码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