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做梦的高校

“也不是很多,你等等啊,我找找,我也记了不少和王旭的对话,你知道,我这四十多了,脑袋也不那么好使了,很多时候和他聊完我都会回去整理一下。”闫教授拿出一个笔记本,一边翻,一边解释着。

这是这个年代的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习惯,随身带一支笔,带一个笔记本。钢笔插在胸口的兜里,一度还是知识分子的标签。

直到很多年后的网络时代,依旧有许多老人保留着这个习惯,无论他的手机多么方便,依旧保留着用笔记录的习惯。

当然,因此而衍生的形式主义故事也不在少数,比如某作家批评的那种在会议上记录领导念某文件原文的奇葩事情。

“你看,四轴无人机,未来游击战神器。我不是很理解他说的神器,但估计是重要的武器的意思无疑了。”闫教授翻到某一页,指着自己的记录和姜主任说着。

他是很谦虚,但他也其实非常敏感,否则他不会记下这么一句随口的话语。

“四轴,有这么重要,还是游击战?”姜主任也有些纳闷,四轴飞行器能耗比低,速度慢,高度低,还不能携带太重的武器,关键是价格一点都不便宜。

王旭折腾一架四轴,据说都花了上百万了,只能带个十几公斤的东西飞十分钟,还不能超过一公里,也就是他敢这么折腾。

“嗯,你看,当时他是这么说的。

这东西,能做到几百块钱一架,图像传递三公里,里面带上半斤炸药,直接绕过障碍物,飞过去炸掩体里的士兵和装备,不比什么狙击枪好用多了。

要是炮楼什么的,能直接从窗户里飞进去,要是抗战的时候有这个,分分钟打到小日子去。

哈哈,当时他就是这么说的,你说他也没经过那个年代,怎么执念这么深。”闫教授回忆起了当时和王旭的对话,想着都还挺有意思的。

那是王旭联合自动化系和航院搞合作的时候,在事后和他聊的,当时并没有提四轴到底有什么用,只是说用来拍电影的摄影机底座。

这东西的研制是纯粹民用的,无论目的还是手段,都是走的民间,倒是一起回水木的时候,王旭和闫教授一起吃饭的时候提了一嘴,闫教授也就记了下来。

“那么大个飞机,还那么慢,这不立刻被人打下来?”姜主任还没琢磨出来那东西怎么用。

“用不着那么大啊,他说等芯片技术发展两年,这东西能做到就和手掌差不多大,现在大,主要还是复杂的飞控需要的计算机能力太高了。

他差不多得把工作站里面的主要芯片用上才勉强够用,还得带更多的电池给飞控系统供电,再加上需要抗一个大摄影机,自然做得挺大的。

飞机我不懂,但芯片这东西我还是懂得,一年就能小一半,性能还能提高一倍,要不了多久,一块拇指大小的芯片就够用了。”闫教授,看了看笔记本,继续解释,显然,他记录得相当详细。

“还真是,咱们可能都低估了电子技术发展带来的进步到底有多重要,飞行器上面的东西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计算单元小了,跟着供电就小。

也因此,需要的载荷跟着就小,然后就不需要那么大的电机,电池又可以小,所有的都算下来,轻了可能不是芯片那点重量。”姜主任感慨,他倒不是专业军工。

只是最近跟着王旭,听的东西越来越多,自己也不得不学习更多的东西,这才显得见多识广起来。

看来,王旭的言论还需要记得更详细才行,回去打个报告吧,给他和他媳妇都弄个保镖吧。

“你这个本子我能借去看看吗?”姜主任客气地问道。

“你以为我提起这件事情是为什么,复印了还给我。”闫教授笑眯眯地把本子递了过去,然后端起茶杯看着姜主任忙叨叨地去找人复印。

自顾自地翻看起眼前的材料。

就像姜主任介绍的那样,这些资料挺杂,有好多就是一页纸,闫教授也没少见过这样的,这都是王旭突发奇想的项目,往往需要做比较多的研究才能有结果。

以前,大家都抢那种厚厚的,有详细方案路线的,后来教授名额不够用了,毕竟规定了一个人只能带队一次。

于是,大家也开始抢这种只有一张纸,只有个大致思路和方向的研究课题了,毕竟有方向其实已经很不错了好吧,后世多少研究员就是在方向去定上面熬死的。

而那种厚厚的,带有实施方案的课题,则逐渐根据外系、外院、外校的选择而扩散开来。

反正都需要签署协议,同意未来纳入统一管理,进入技术池中,具体是谁署名,反而没那么重要了。

于是,旁边的帝大和华科院可以说是近水楼台,很多这样的课题开始进入他们的研究序列,并且也秉承着同样的原则,那就是每个教授最多只能带队一个这样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