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张太尉说的这事儿就有意思多了,这大宋一朝,百姓起义的例子数不胜数,除了日子过不下去之外,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朝廷的招安政策。
就是某个地方的老百姓如果对当年治所不满,就会聚众闹事冲击一波当地的朝廷机构,如此一来,朝中就会出钱去安抚,更有甚者,还会把他们给纳入到本地的厢军里去。
百姓造反,然后朝廷安抚,然后纳入厢军,如此一个环节里头,朝廷安抚需要钱,厢军需要军费军饷,明明只有三个步骤,却多出了两处捞钱的地方出来。
所以到了后来,竟然变成了一些地方官员刻意放大此事,三个人的事情要被说成三百,三百个人的事情恨不得讲成三万,至于三万人的事儿嘛……那就是杨幺了。
杨幺就是接受招安到叛,接受招安后又反叛,如此循环了整整三次,每一次过后他的人马便更壮大一番,朝廷所需要花的钱粮也就更多,到了最后,竟然要出动宋国精锐、岳飞的嫡系部队才能够去平叛。
张俊别的不懂,这事儿可是记得清楚,对于他来说,贼人就该死,就不该与他们谈,敢反叛的人,直接出兵去平了便是,哪里有那么多的说头!
而自杨幺过后,起义的百姓便越来越少了,一来是东边海运愈发强盛,大伙儿都吃得饱饭了,就算是没有田地,去别人家里做个工,卖把子力气,终究还是能活得下去的;二来,也是发现了,大宋并不是除了招安还是招安,也是会打的,会杀人的。
果然,刘邦听了张太尉的道理之后,细细思索了一番,便也没有继续说什么惠待的话儿出来了,辛次膺趁热打铁,不住地劝着赵官家,一直劝到了天黑,皇帝才终于抹起了眼泪来:
“都是朕的百姓,朕……于心何忍呐!”
哭声之悲戚,当真是我见犹怜。
辛次膺现在越发的肯定,皇帝就是在借刀杀人了,现在已经是到了箭在弦上的时候,老头儿硬气极了,朝着杨沂中使着眼神,把他给拉到了一边。
“你弟弟杨存中,该出马了!”
杨都使面无表情地回道:“那是哥哥。”
辛次膺恼怒他抓不清重点:“哥哥便哥哥,那日你杀文官们是怎么做的,今日便把锅给背了去,莫要让官家难做!”
杨都使看着起居舍人:“背锅的分明是你,为何你却找上了我?”
直到这个时候,辛次膺才晓得,这人并非全然就是一块木头。
此时换了副语气,半威胁半讨好地道:
“若是官家下不来台阶,就放了这些人的性命去……到时候到了北边,这仗还怎么打下去!”
“你不背,我也不背,反正我又不姓杨,没甚么杨家将那样的名声!”
杨沂中也是第一次发现,这老头儿并不是像表面上那么耿直。
一番思索之下,他便点了点头,算是应下了这件事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