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他指着人群中的一位,看起来年纪比较大的老头道,“五尺差半寸的那个老头,出来!”

这人是本地的教书先生,宿州本地的人,据说是哪个名家的弟子,只不过后来没有考中进士,便回来办了一家学堂。

老头儿虽然也不喜欢这个皇帝,但定文庙这种事情,终究是一件大事,弄不好,自己的名字就要在史书上添上一笔,对于他这样的人来说,毫无疑问是个天大的机会。

更何况,再怎么不喜欢,人家也是皇帝,要做什么,还由不得他来多话。

此时站出身来,朝着皇帝行了一礼,老头儿在姿态上倒是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陛下,不知道唤小民何事?”

刘邦又端起了茶碗来,出了临安,便再也喝不到那苦涩的大理茶了,不过两淮这边的茶,却又是别有一番风味,鲜得紧、嫩得紧。

小主,

“你好像对张子房入文庙有些意见,适才就你表情最欠收拾,怎的,你是觉得他不配吗?”

老头儿听皇帝说话,言语间没有半点尊重的地方,又想起关于这位赵官家的种种传闻,此时心跳立马就加速了起来,连连作揖道:

“官家明鉴,子房公乃千古第一相,学生如何敢有亵渎之意!”

“那你摆出一副不爽的表情是为何?”

老头儿咽了咽喉咙,还是说道:

“官家莫不是忘了,子房公已经身居武成王副祀……既然入了武庙,又如何能入得了文庙?”

“且子房公虽有大才,却更招显于其谋略、战战于其武功,又未见其文章……且子房公晚年已投身于道,更是不太合适了,否则的话,诸葛武侯焉能不行?”

刘邦摸着自己的下巴,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

“说得对啊!”

老头儿见了皇帝这样子,心里头高兴极了,他都能想象得到以后人们议论起这件事的时候,说自己力排皇帝的意见,将张良给挡在了文庙的外头,维护了文庙的权威性、纯洁性、神圣性。

当是大功一件!

不过皇帝接下来的话,却差点让他给摔在了地上。

“诸葛亮也行,差点把他给忘记了……幸好你提醒了朕,当赏,当赏!”

“既然这位提了意见,那就听了吧,张良和诸葛亮一起,从今日起同享文武两庙!”

一边说着,他一边低声问向张俊:

“武庙是个啥?怎的没听人说起过?”

张太尉只知道有这个地方,偶尔还会去祭祀一下,但里头到底有些什么人,他这脑子,哪里记得住。

所以只是摇了摇头:“臣也不甚清楚”。

“嗯”,刘邦点了点头,见那老头儿还想说话,直接就没给他这个机会,而是很快地抛出了自己的其余两个人选。

“加个萧何,再加个韩信,谁赞成,谁反对?”

那教书的老先生差点吐出血来,劝皇帝不成,反而多加了个诸葛亮进去。

日后人家说起,那他可是要背上大麻烦的!

所以急忙站出了身来:“小民有话讲,小民有话讲!”

刘邦摆了摆手,早就候在一旁的杨沂中上前搭住了老头儿的肩膀:

“不,你没有。”

殿前司的都指挥使看着他,面无表情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