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清廷决定由左宗棠接替杨岳斌出任陕甘总督,以期能够更好地应对甘肃的复杂局势。然而,在左宗棠尚未正式到任之前,杨岳斌已经感到力不从心。同治六年(1867年),他再次向朝廷上书,声称自己的病情加重,无法继续履行职责,请求允许他返回家乡养病。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清廷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任命穆图善暂时代理总督一职,直到左宗棠到来。
五、晚年复出
光绪元年(1875年),随着长江水师的建立,清廷认识到需要一位经验丰富的将领来整顿和管理这支新成立的部队。由于提督以下的许多将领都是杨岳斌的旧部,朝廷决定任命杨岳斌与彭玉麟共同巡阅长江,以整顿水师并加强江防。这一任命不仅显示了对杨岳斌军事才能的认可,也反映了他在湘军中的威望和影响力。
尽管被赋予重任,杨岳斌却多次上书请求辞去差使,希望回乡奉养父母。然而,他的请求直到光绪五年(1879年)才得到朝廷的批准。在这几年中,杨岳斌在长江沿岸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包括训练士兵、整顿军纪、加强防御设施等,为长江水师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到了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侵略越南,并威胁到中国的南部边境。面对这一新的挑战,清廷再次想起了杨岳斌,任命他为会办福建军务。但此时杨岳斌的母亲已经年迈且病重,因此他上书朝廷请求辞去职务,以便照顾母亲。清廷虽然理解他的处境,但仍希望他能在母亲病情稍有好转时赴任福建。
光绪十年(1884年),随着战局的发展,清廷认为“军情万紧”,不能再等待下去,于是要求杨岳斌“移孝作忠”,改任他为帮办江南军务。不久后,当法军占领台湾基隆时,杨岳斌又被任命为帮办福建军务。在这一系列变动中,杨岳斌展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服从精神,迅速前往漳州、泉州一带驻军,并积极联络当地缙绅,准备渡海支援台湾。
光绪十一年(1885年),杨岳斌终于率十二营军队赴援台湾。他的到来极大地鼓舞了台湾军民的士气,人们欢腾不已。在台湾期间,杨岳斌不仅组织防御,还积极参与战斗,有效地抵御了法军的进攻。随着中法和议的达成,杨岳斌完成了使命,返回家乡继续奉养双亲。为了表彰他的贡献,清廷将他的画像绘制于紫光阁,这是对功臣的一种极高荣誉。
然而,好景不长,光绪十六年(1890年),杨岳斌因病在乾州家中逝世,享年六十九岁。清廷追赠他为太子太保,并赐谥号“勇悫”。此外,朝廷还按照总督的标准给予抚恤,并修建专祠以纪念这位杰出的将领。
六、结语
杨岳斌一生戎马倥偬,经历了从地方武装力量领袖成长为国家重臣的过程。他对维护清朝统治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在镇压太平天国以及保卫中国沿海安全方面表现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