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晚清水师名将杨岳斌:从湘军统帅到海疆守护者

进入咸丰九年(1859年),杨岳斌继续加强对长江两岸太平军的打击力度。这一年,他成功收降了池州的韦志俊,并利用其力量攻打芜湖。尽管中途出现了一些波折——韦志俊部下的部分将领叛逃并重新夺回了池州——但杨岳斌经过仔细观察后确认韦志俊并无异心,于是让他率兵协助作战。同时,杨岳斌自己则转移到观音洲,以防止陈玉成、李侍贤等人从安徽和湖北方向突围或增援。

到了咸丰十年(1860年),杨岳斌继续扩大战果,在蟂矶击败了太平军,并占领了枞阳、青溪关等地。李秀成在此期间多次遭到重创,被迫撤退。杨岳斌紧追不舍,在三山、光穴、子桥、白茅嘴、运漕镇等多个地方连续取得胜利。此外,他还攻占了神庙山和镇山,切断了松林口的浮桥,极大地限制了太平军的活动范围。更重要的是,杨岳斌解除了南陵之围,救出了总兵陈大富及十余万难民,显示了他的仁慈之心和高超的战略眼光。

咸丰十一年(1861年)是杨岳斌职业生涯中的又一个高峰。这一年,他配合陆路部队成功攻占了安庆,这个战略要地的失陷对太平天国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紧接着,杨岳斌派遣总兵王明山和黄翼升攻克了池州、桐城等地,进一步巩固了湘军的优势地位。作为对他卓越贡献的认可,朝廷授予了他云骑尉世职。

小主,

同治元年(1862年),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杨岳斌调整了自己的部署,将主力移至乌江一带,准备发起新的攻势。在金柱关、龙山桥等地的战斗中,杨岳斌指挥部队斩杀了太平军首领陈绪宾,并摧毁了护驾墩、石垝等地的敌军营垒,从而稳固了江宁大营的后方防线。

次年,即同治二年(1863年),杨岳斌随曾国藩前往天京前线进行实地考察,并参与制定了合围天京的战略计划。与此同时,他还率领部队清理了长江沿岸的各个关隘,确保了整个水域的安全。同年十月,湘军各部完成了对天京的包围,为最终攻克这座太平天国的心脏奠定了基础。

当同治三年(1864年)到来时,清廷赋予了杨岳斌更大的权力,任命他督办江西和皖南地区的军务,并允许他节制各路援军。不久之后,杨岳斌又被授予陕甘总督一职,但他需要先完成平定太平军的任务才能正式赴任。随着天京城破的消息传来,杨岳斌因功加封太子太保和一等轻车都尉世职。此后,他带领部队先后攻克南昌、赣州等地,并接收了十多万投降的太平军残余势力,彻底肃清了该区域内的反抗力量。

四、总督甘肃

同治四年(1865年),杨岳斌率领新组建的十个营抵达西安,准备前往甘肃赴任陕甘总督。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北方的局势发生了剧变——蒙古王公僧格林沁在与捻军作战时阵亡,这对清廷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为了加强京畿地区的防御,朝廷命令杨岳斌暂时放弃前往甘肃,转而负责拱卫京师。面对这一新的任务,杨岳斌向朝廷上表,请求解除陕甘总督的职务,专注于剿灭捻军。但是,他的请求并未得到批准,最终他还是被派往甘肃兰州府担任总督。

当时,甘肃正面临严重的内部动乱。回民起义导致了军政体系的严重混乱,雷正绾和曹克忠在金积堡的战役中遭受了重大失败,都兴阿和穆图善虽然围攻宁夏,但进展缓慢。整个甘肃省的军队疲惫不堪,各省的援军迟迟未到,加上粮道受阻,府库空虚,使得局势更加艰难。杨岳斌到达后,立即着手解决这些紧迫的问题,多次上书朝廷请求从其他省份调拨钱粮,并计划进军灵州以稳定局势。然而,不久之后,陶茂林和雷正绾的部队相继发生叛乱,这进一步加剧了甘肃的动荡。

到了同治五年(1866年),杨岳斌亲自前往泾州和庆阳视察军队,希望能够提振士气并加强前线的防御。但就在这时,兰州爆发了一场兵变,士兵们逼迫布政使林之望向朝廷上书,指控杨岳斌分配粮饷不公。面对这一突发情况,杨岳斌迅速采取行动,命令曹克忠返回平息叛乱,并处决了百余名主要的叛乱分子。尽管如此,由于他在处理过程中私自拆阅了林之望的奏折,违反了官场规矩,最终被革职留任,降为三品顶戴。这一事件不仅影响了他的个人声誉,也反映了当时地方官员之间复杂的权力斗争。